作者简介

刘守刚,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博士、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财政史、西方财政思想史、财政政治学。代表著作有《中国古代治国理财经典阐释》《西方财政思想史十六讲》《中国财政史十六讲》《家财帝国及其现代转型》《国家成长的财政逻辑》等,主编“财政政治学译丛”和“财政政治学文丛”。

内容简介


维持中华帝国长期发展与有效治理的财政机制是什么?

从财政来看,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道路与西方相比有什么独特性?

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财政动因是什么?

中国自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商代以来,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财政中国三千年》借用“财政”这条线索对中国史进行重新梳理,从钱粮收支的角度来解释历史演变的规律,从中你可以洞察中华民族艰难成长的历史,把握千百年来中国人在利用财政工具治理国家方面的秘密与智慧,看明白历史发展的方向所指与力量所在。

除了叙述中华帝国财政制度的变迁,《财政中国三千年》还对历史上的关键事件与重要人物进行了重点探讨,例如商鞅、桑弘羊、王安石、叶适、张居正……这些鲜活的历史人物,在运用财政工具治理国家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在近现代,又有哪些思想主导了帝国财政的转型,民众行动对于财政转型乃至国家转型产生了什么意义?

从政治视角来透视中国历史上财政领域的人物、事件与制度的因果关系,相信一定能够让你对财政史与民族史有一种整体的把握,并能够理解许多有趣的历史现象。

《财政中国三千年》通过三条线索来考察中国历史。

一条线索是财政要素(收入、支出、管理)的变迁史,即探讨财政收入形式、支出项目、管理制度在各个历史时期是如何变化并呈现出成长样态的。

第二条线索是中华国家的成长史,即探讨中华国家如何从城邦走向帝国并在晚清开始走向现代国家的。

第三条线索是公共权力的成长史,即探讨财政权是如何从依托于人(依靠共同体领袖的个人权威并要求共同体中不同人群亲身服役),变化为依托于土地财产(在君主拥有天下土地产权的基础上向土地耕种者征收田赋),*后依托于主权(对工商业活动中的个人财产与收益征税),在此过程中权力越来越理性化、公共化的。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巴布工程师
    9分,从"钱"的角度来讲中国历史,刘老师的这本书真是绝佳范本!(如果想省一点儿银子,也可以选老师编的大学教材《中国财政史16讲》,一样棒哟)07-19
  • Viva La Vida
    财政功能有三:尺、泵、爪。税柄有三:税人、税地、税商。财政帝国有三:第一第二第三帝国,初兴成长成熟阶段。财政危机有三:收支、制度、价值危机。财政再分配有三:空间、时间、阶层。财政悖论有三:官僚阶层既支撑帝国又损害帝国;非正式收入体系既保障正式收入体系又损伤正式收入的基础;工商业经济发展既依赖于特权又受损于特权。制度历史上每次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即黄宗羲定律。当下财政焦点有三:房地产税、资本税、个税。01-22
  • 神策中尉鸭
    警惕一切以“千年”为论述长度的书籍。全部都是流于表面的泛泛之谈03-06
  • 潘政
    王安石太多,而司马光太少。让权力的归权力 让企业的归企业11-28
  • 喀喇昆仑
    刘有“三三制”的偏爱,比如城邦、帝国、现代国家三分法,人、地、商三种税柄,中华帝国三个阶段,收支、制度、价值三种财政危机。从政治史、制度史甚至思想史(这部分比较潦草)角度勾勒三千年财政史演变规律,挺有意思。01-0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