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郭成康,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人,1941年生。现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史馆馆员。主要有《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政治卷》《乾隆正传》和《清入关前国家法律制度史》(合著)等论著,以及《清朝皇帝的中国观》《也谈满族汉化》《康乾之际禁南洋案探析——兼论地方利益对中央决策的影响》等论文六十余篇。

内容简介

从康熙帝晚年,经雍正朝,直到乾隆帝去世,祖孙三代皇帝的统治跨越了整个18世纪。这100年间,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经过持续变革的重构,以皇帝为核心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高度强化并渐臻完备。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内在矛盾演变、满洲传统文化政治取向及国内外形势日趋严峻等多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与皇权扩张、国家治理效能强大相同步,18世纪中叶清朝的国势达到了为外域瞩目、乾隆帝自诩的“全盛”。18世纪清朝国家政治体制组织架构严整、协调、灵活、高效;国政常规议事流程灵活、实用、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最高统治者无须众议或摒弃众议的所谓“圣衷宸断”,康雍乾时代并不经见,而通行的则是皇帝谕示议题,廷臣或地方大吏等遵旨议覆,最后由皇帝钦断的常规议事程序,这有现存清代军机处、内阁等浩如烟海的档案为证。应充分肯定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来临前夜,18世纪中国政治体制最大限度发挥国家权力集中、治理高效的强大优势,对实现大一统伟业、强化多民族国家意识认同的历史性贡献。 不受任何权力制约的皇帝很难始终如一地保持政治开明的作风,君主专制政体禁锢思想、钳制舆论、销磨人材、败坏吏治等黑暗面日益弥漫。乾隆帝晚年喜谀恶谏、喜柔恶刚、喜从恶违的由人性弱点决定的专制偏好,更营造出朝野“出一言而盈廷称圣,发一令则四海讴歌”的政治迷信。盛清也未能摆脱纠缠古代中国政治的历史宿命。

郭成康,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人,1941年生。现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史馆馆员。主要有《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政治卷》《乾隆正传》和《清入关前国家法律制度史》(合著)等论著,以及《清朝皇帝的中国观》《也谈满族汉化》《康乾之际禁南洋案探析——兼论地方利益对中央决策的影响》等论文六十余篇。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道理大抵都听过
    旧书再版。可以作为清前期政治制度史的进阶读物。12-14
  • von
    明初朱元璋废宰相权分六部,意图实现皇帝的大权独揽,但他高估了子孙后代勤政能力,而内阁也侵夺着皇权,总之朱元璋“事皆总于朝廷”独断于皇帝的目标并未实现。而清初的政体设置处处以前明为鉴,到康熙时虽置内阁,亦创奏折,“改题为奏”使得内阁成为闲曹。此后军机处出现,对皇帝提出必须亲政,勤政的要求,如此方能保证皇帝乾纲独断。而此种设置不会引起传统体制的深刻变革,反而要求皇帝必须保持勤政的作风与永保睿智的大脑与决策能力。此时传统的立长制,已经无法有效保证皇帝的政治素养,此后立长不得不让位于立贤。经过康雍乾三朝的创制,最终实现了朱元璋那个“事皆总于朝廷”皇帝一人“乾纲独断”的目标。然而这种高度的集权的副作用也开始浮现,一人的决定将会影响一个王朝的命运,乾隆五年下令禁止南洋贸易,也敲响了王朝灭亡的钟声。11-28
  • 恪彥
    配合白氏的《君主与大臣》服用,效果更加。01-07
  • 若愚
    手法老练,并无过多时髦的理论工具。此书可与李怀印《现代中国的形成》并观,以其笃实,未必逊于后者。05-13
  • 棠梨煎雪
    康乾盛世的批判之作。11-1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