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伊凡·克里玛(Ivan Klíma),1931年出生于布拉格。克里玛的父母并没有宗教信仰,却因其祖辈的犹太血统,全家人于1941年被送入泰里茨集中营。克里玛在集中营度过三年多时光,也初次尝试写作。1945年苏军解放集中营,克里玛及其家人均幸存。1956年,克里玛毕业于布拉格大学文学语言系,进入文学杂志社担任编辑,同时创作小说和剧本。1968年苏军进入捷克,克里玛应邀至密西根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后,他决定返回到捷克,随即失去了工作。他的作品在捷克被禁止出版长达二十年,只能以“萨米兹达特”的形式流传。他为谋生而从事救护员、清洁员等工作,同时更积极写作。他的作品在其他国家受到欢迎,被翻译成近三十种语言。
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使他的作品在其国内再次获得出版机会。克里玛与赫拉巴尔、米兰·昆德拉齐名,且因其“始终在场”,被捷克读者视为20世纪90年代捷克文学的代表。
克里玛著有二十多部小说、戏剧、评论集。主要作品有《我快乐的早晨》《我的初恋》《爱情与垃圾》《被审判的法官》《我的前途光明的职业》《等待黑暗,等待光明》,以及《布拉格精神》等。
译者简介
崔卫平,江苏盐城人,人文学者、评论和随笔写作者。写作领域有:电影批评和文学批评、社会批评与政治批评,并从事当代东欧思想的译介。出版的著作有:《带伤的黎明》(1998)、《不死的海子——海子评论集》(1999)、《我见过美丽的景象》《看不见的声音》(2000)、《积极生活》(2003)、《正义之前》(2005)、《我们时代的叙事》(2008)、《思想与乡愁》(2010)、《迷人的谎言》(2012)等。

内容简介

*简体中文完整版

*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思考威权与民主的思想杰作。“因为我创造,所以我反抗死亡。我建立一座比铜还持久的纪念碑。”

*一座充满悖谬与磨难终究寻获自由的城市,一个由卡夫卡、哈谢克、哈维尔建立的精神家园。

*“我花了相当时间才完全明白,通常并不是善与恶的力量在互相战斗,而仅仅是两种不同的恶的力量,它们在比赛谁能控制世界。”

*“文学并不是必须四处搜寻政治现实,或者为更换来更换去的制度担忧,它可以超越它们,同时仍然去回答制度在人们中间引起的问题。这就是我从卡夫卡中引出的最重要的教导。”

“对布拉格的精神和面貌最具影响力的不是自由,而是不自由,是生活的奴役,是许多耻辱的失败和野蛮的军事占领。世纪之交的布拉格已不再存在,那些记得这个时期的人也不再存在。犹太人被杀害,德国人被流放,许多伟大人物被驱逐后散居在世界各地,小店铺和咖啡馆关闭:这就是布拉格带给新世纪的遗产。

如果布拉格还仍然存在,还没有失去它的魅力或美,那是因为它非常结实,像它的人民一样,一直坚持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

《布拉格精神》是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著名评论集,收录了他为《格兰塔》写作却无法在捷克国内发表的文章,以及90年代在国际文学会议上的演讲内容,首次出版即为英文版。作品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克里玛在集中营度过的童年,对捷克历史上几个重要转折点的评论,以及1968、1989年前后社会环境与思想上的变化。在同名文章《布拉格精神》中,克里玛描述了这座由卡夫卡、哈谢克、哈维尔等人建立起来的精神家园,它“悖谬”、文化丰富、屡经灾难却始终乐观。在菲利普·罗斯和他的对话录《重返布拉格》中,克里玛谈论了当代捷克知识界对瓦茨拉夫·哈维尔和米兰·昆德拉这两位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家的看法。最后一个部分《刀剑在逼近》详细分析了卡夫卡的人生、作品与书中人物,是克里玛对卡夫卡的精彩评传。


作者简介

伊凡·克里玛(Ivan Klíma),1931年出生于布拉格。克里玛的父母并没有宗教信仰,却因其祖辈的犹太血统,全家人于1941年被送入泰里茨集中营。克里玛在集中营度过三年多时光,也初次尝试写作。1945年苏军解放集中营,克里玛及其家人均幸存。1956年,克里玛毕业于布拉格大学文学语言系,进入文学杂志社担任编辑,同时创作小说和剧本。1968年苏军进入捷克,克里玛应邀至密西根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后,他决定返回到捷克,随即失去了工作。他的作品在捷克被禁止出版长达二十年,只能以“萨米兹达特”的形式流传。他为谋生而从事救护员、清洁员等工作,同时更积极写作。他的作品在其他国家受到欢迎,被翻译成近三十种语言。

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使他的作品在其国内再次获得出版机会。克里玛与赫拉巴尔、米兰·昆德拉齐名,且因其“始终在场”,被捷克读者视为20世纪90...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Bamboo Insight
    和专业学者相比,作家行文还是太啰嗦,铺陈一大堆材料,读起来不痛快。克里玛的敏感度真好,好些地方的见解,直追政治学者Eric Vogelin的“灵知人”观点,实在是非常难得。书是好书,不因时代变迁而有丝毫磨损。但就观点的丰富和饱满度,还是差强人意。实在说,崔卫平老师的译文还大有改进的余地。03-31
  • 烟斗客甲
    7岁,由于祖母签证没来而希特勒来了,一家人失去去英格兰的机会;1941年12月9日起被关进泰里茨集中营三年半,初单恋米丽娅姆,小伙伴们陆续死去。没有比失去忠诚和道德上被削弱更难以恢复的。目睹大量死亡后会在心里砌起一堵隐藏脆弱的墙,再也难以摧垮。不是善恶而是恶恶搏斗争夺控制权。父亲是电机高级专家;丰富信息及其喧嚣,断绝与根的联系,在空洞中陷入无尽时间和虚无;布拉格三种文化:捷克德国犹太,教堂多出自巴洛克设计高手,查理大桥是象征,悖谬;文化在百般禁忌和通行无忌的社会中都要坚守;昆德拉不中肯;卡夫卡的真诚和哈维尔的联合;停止思想不发问仅发声;支持服务权力结构惩罚选出之人;权力无灵魂与恐怖相伴;无个性的服从导致笨拙停滞;捷克斯洛伐克存在74年;高尔基歌颂改造营;创无传统社会如真空会崩溃;卡夫卡灵感。01-15
  • Kitsch Duke
    0分翻译,很多句子主语都没有,明明很简单的句子非要绕来绕去翻译得玄妙无比,我觉得这叫不说人话09-02
  • ly的读享生活
    随笔集。最初描述集中营的童年生活,被禁锢的自由的渴望烙印深刻;接着是对20世纪东欧社会生活的分析观察,尤其是对极权与民主的思考。很多对应我们的当下,无法细说,很多事情没有过去,远远没有过去;最后是对卡夫卡的阐释,显然卡夫卡是作者的文学偶像与精神导师,由卡夫卡一脉流传的思想铸造了布拉格精神。04-19
  • broken flower
    “文学并不是必须四处搜寻政治现实,或者为更换来更换去的制度担忧,它可以超越它们,同时仍然去回答制度在人们中间引起的问题。”关于文学与记忆何为的有力回答。02-1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