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戴锦华,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兼职教授,并曾在美国、欧洲、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所大学任客座教授。从事电影、女性文学和大众文化的研究。专著有《浮出历史地表:现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电影批评》《性别中国》和Cinema and Desire: A Feminist Max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Dai Jinhua’s Works等专著十余种,译有《蒙面骑士》。专著与论文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日文和韩文出版。

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文化研究和电影批评的必读经典

论述新时期中国电影文化的扛鼎之作

《雾中风景》涉及的电影现象贯穿了中国新时期20年历史——自1970、1980年代之交的斜塔望出,经过1980、1990年代之交的无地彷徨,绵延穿过整个1990年代,终了于新世纪将临未临之时。这是中国社会历史性转轨的20年,电影作为文化表征,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症候。作者以自己对这个时代的体认,依靠对理论武器的娴熟运作及对电影文本的敏锐感知,用绵密的意象,勾勒出这个时代的图景,已成为研究新时期电影的必备文本。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应未眠
    【评分太高,我来拉低】戴锦华老师的文风太有间离效应了。03-21
  • 艾弗砷
    实在不喜这种弯来绕去的语言,玩弄着少数几个概念,堆砌大量修辞,把显明的事实强行遮掩成“雾中风景”。倒是契合了书名。文章都写于九十年代,参与建构了对中国电影史的主流叙事,至今已觉不新鲜。戴锦华把改革开放以来的电影史写成中国电影团体(而不是单个的电影人)寻找和规训自我定位的历史,在我看来,这本书反倒反映了文化批评者急切地寻求命名的焦虑。03-20
  • 欢乐分裂
    高屋建瓴,笔力千钧,站在历史回瞻的高度,把握“官方”文化脉络与民间审美情趣的流变,梳理8、90年代国产电影,文笔繁复,语意精深,读来受益无穷,教科书级别的影评写作;与“伤痕文学”同根的第四代,根植素朴古典主义,以普通人的小故事记录大时代的变幻风云,对个人悲剧命运的关注规避对历史的质问与反思,一场集体性的青春祭,伤感而纤弱的斜塔式瞭望;作为“文革”精神之子的第五代,在西方文明和商业浪潮全面涌入的“美丽新世界”中,完成对父权的否定推翻与文化裂谷上断桥的修补重建;以影圈边缘人身份起步的第六代,注重历史叙事的个人化,独立制片,先锋手法,业余演员,呈现生活;女性角色一度失去精深性别,被意识形态化的道德秩序化;90年代之后分账片引发的思潮辩论,西方电影工业系统与商业运作策略对内地的冲击,资方介入的影响。08-31
  • 猫奴十二年
    读戴爷的书需要极其耐心,稍不留神就会不知道在说什么。能把一句话能讲清楚的道理扩展成几千字上万字,也是厉害01-18
  • 十四卷
    看到关键词,比如“空洞的能指”就能知道文章结论为何。有时觉得文化研究就是“伪概念”,用一个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有普遍效用的东西去证明一个具体的东西(电影)呈现的表征,当然是能得出(作者想要的)“正确”结论。能指毫无作用,而我们也不应该纠缠于能指与所指之间独有且被迫的对立。02-2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