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传说是天帝藏书的地方
首页
读书
小说文学
雾中风景
举报
书名
雾中风景
作者
戴锦华
格式
PDF
ISBN书号
9787301271674
出版年
2016-11-1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数
384
定价
79.00元
装帧
精装
标签
文学
艺术学
电影学
广播电视艺术学
豆瓣评论
把吃喝看淡
戴锦华老师是个大学者,雾中风景,用词都非常的准确,而且极具文学性,还有好多,我能够明白每个词是什么意思,但放在一起还不能够特别的了解,包括对于电影的精读,用词都非常的文学考究。
10-28
熱煙帶雲
“电影和剧变的社会结构的互构关系”——冷静的目击,热忱的记录,深刻的思索,绝伦的词句。八九十年代已是渐行渐远的雾中风景,但我们仍在无休止的涉渡之中,徘徊于历史与未来,挣扎于自我和他者。对镜自照,何者为镜?高屋建瓴,笔力千钧,受益匪浅,膜拜戴老师!
04-03
沉默之岛
扎实而感情充沛。全书的母题可用书中一句话概括:「在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的交错映照之中,在不同的、彼此对立的权力中心的命名与指认之上,在渐趋多元而又彼此叠加的文化空间之中,当代中国文化有如一幅雾中风景。为那叶轻盈的乐观之帆所难于负载的,是太过沉重的前现代、现代、冷战时代、1980年代的文化“遗赠”。」但我无法认同的一点是,作者论述8090年代由小说改编的张艺谋陈凯歌电影时,真的能将文学小说与电影改编并置讨论么?两种文化现象是否有必要区分商讨之?论及李少红《血色清晨》时,作者对其观点也显得暧昧不明。
09-18
非虛構
这种“孤独的流浪者”的沉思决定了他们对历史循环、文化断裂与语言空白的痛楚的自觉与清醒,决定了他们必须去创造新语言以挣脱无语、无名的状态,为自己内心的震惊体验寻找一种象征化途径。
11-06
西罗亚光明
三年后重读新版,感触良多。曾经仅只读出了繁复艰涩,虽然本次阅读也用了整整一月,但却有了更多的体悟。始于斜塔断桥,大量的语词重复及主观论述让人感到疲惫。但当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理论武器引入文本分析以后,视野的深度广度高下立判。缠绕的能指是绝佳的象喻,而所指则是思辨的黑洞,引力无穷。
10-18
过季季风
当然,持久地阅读戴后,已经不再为她的文字感到疲惫,却仍然在迷失于其语义纠缠的同时乘上了其文学性表述的轻舟,乱花渐欲迷人眼,阅读者自身的清醒反省,探寻其文字中的切口与路径是更重要的。
05-31
彼得潘耶夫斯基
戴锦华不像我们惯常所作的那样,把詹姆逊的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理论作为阐释工具,而是通过对《黄土地》《海滩》等电影中镜头语言的细读,发现其中未经缝合的裂隙:尽管根据第一世界/第三世界的二元对立,现代、文明、工业、进步被归于前者,传统、愚昧、农业、保守被归于后者,但是导演们却往往赋予乡村(未经现代化的中国)以纯朴、自然、原始生命力的充沛等正面价值,相反,城镇(代表着“第一世界”、工业文明的侵入)却总是意味着剥削、压榨、污染的深入渗透、工作伦理导致的人情味的丧失。戴锦华认为,詹姆逊的“第三世界批评”的要义在于,这些第三世界“民族寓言”文本往往预设了一种他者从外部观看的视角,与内部自我观看的视角形成张力。
12-31
Fugitive.
同时在看戴老师在岭南大学开的课《电影与世界六十年代》。通过影像,纸上的声音变为更加真切可感的形象:在广博的学识、深刻的洞见、包容的立场之外无时无刻不存在着的,是一种人格的力量。
10-02
徐若风
对几代中国电影在文本分析上,成系统性的历史感知/发言位置界定/细节评析上都做得很好,许多描述更是非常大胆的。这个层面上确实是几乎到顶了。文笔也强,戴的用词颇为注重前后的角力关系,甚至经常在单句里就要构造出反转,读者读起来的感受就会特别鲜明。唯一的小问题可能就是对有些电影的批评把话说得太满、不留余地豁口,但也可以视作为是批评家的特权。
07-07
יוֹחָנָן
那个时候的戴锦华真的是喜欢炫技,尤其是她用拉康式的语言分析80-90年代的中国电影。这本书实际上也是戴锦华对80年代和90年代的追忆,她在当时写的影评似乎也折射了那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总得来说前面写得比后面要好,尤其是以陈凯歌和张艺谋为核心的第五代导演的确有着自己的核心问题意识,通过这本书回顾了一下老电影。那个时候的戴锦华相当于福柯、拉康、德里达、女性主义与中国电影的结合体,诡异而炫目。
04-15
蜗牛
又不是散文,搞一堆修辞手法。斜塔等几篇让人云里雾里捞不出作者有啥独到的见解。性别与叙事略直接明朗些。
05-23
十四卷
看到关键词,比如“空洞的能指”就能知道文章结论为何。有时觉得文化研究就是“伪概念”,用一个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有普遍效用的东西去证明一个具体的东西(电影)呈现的表征,当然是能得出(作者想要的)“正确”结论。能指毫无作用,而我们也不应该纠缠于能指与所指之间独有且被迫的对立。
02-22
猫奴十二年
读戴爷的书需要极其耐心,稍不留神就会不知道在说什么。能把一句话能讲清楚的道理扩展成几千字上万字,也是厉害
01-18
欢乐分裂
高屋建瓴,笔力千钧,站在历史回瞻的高度,把握“官方”文化脉络与民间审美情趣的流变,梳理8、90年代国产电影,文笔繁复,语意精深,读来受益无穷,教科书级别的影评写作;与“伤痕文学”同根的第四代,根植素朴古典主义,以普通人的小故事记录大时代的变幻风云,对个人悲剧命运的关注规避对历史的质问与反思,一场集体性的青春祭,伤感而纤弱的斜塔式瞭望;作为“文革”精神之子的第五代,在西方文明和商业浪潮全面涌入的“美丽新世界”中,完成对父权的否定推翻与文化裂谷上断桥的修补重建;以影圈边缘人身份起步的第六代,注重历史叙事的个人化,独立制片,先锋手法,业余演员,呈现生活;女性角色一度失去精深性别,被意识形态化的道德秩序化;90年代之后分账片引发的思潮辩论,西方电影工业系统与商业运作策略对内地的冲击,资方介入的影响。
08-31
艾弗砷
实在不喜这种弯来绕去的语言,玩弄着少数几个概念,堆砌大量修辞,把显明的事实强行遮掩成“雾中风景”。倒是契合了书名。文章都写于九十年代,参与建构了对中国电影史的主流叙事,至今已觉不新鲜。戴锦华把改革开放以来的电影史写成中国电影团体(而不是单个的电影人)寻找和规训自我定位的历史,在我看来,这本书反倒反映了文化批评者急切地寻求命名的焦虑。
03-20
应未眠
【评分太高,我来拉低】戴锦华老师的文风太有间离效应了。
03-21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