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印刻文學生活誌》2013年11月封面推薦
用虛無測量生命的深度──戰前臺灣文學的一個悲劇性天才
翁鬧,一九一○年生於臺灣彰化,一九四○年死於日本東京。他是臺灣新文學的先鋒者,一個早逝的天才,一個杜斯妥也夫斯基的追隨者,一個漫遊在現代迷霧中的孤獨靈魂。
他用下一個世代才能了解的生命文字,過早的寫下他對情慾與人世的虛無體驗。我們無法想像,上個世紀三○年代的翁鬧,已經可以用喃喃自語的筆調,寫出帶有存在主義意味的作品。他用虛無探測人類生命的深度,而我們今天則用他的作品,衡量一個時代心靈的真實面貌。
當他書寫著:「我想啊,如果這地上再次為野獸所據,該有多好啊!我不是期望人類滅絕,請你別動氣,我的意思是希望現在的人類把所有的生活樣式和文化全部忘掉,再一次回到野獸的狀態。」我們會以為這是出於尼采或沙特的手筆。
當他書寫著:「今天起,我要抛棄哲學,開始談戀愛。」我們彷彿感受到一種新時代的愛情風潮正在升起。
當他書寫著:「我對我自己發誓,如果到了三十歲結束的最後那一剎那我還無緣經歷那一秒鐘——在那一秒鐘我的肉體可以與戀人的肉體完全相融、我的靈魂可以與戀人的靈魂完整地契合——我勢必要了結自己的生命、絕對不要再歹活下去。」我們又好像看到情慾的完全解放。
在臺灣戰前的文學史上,我們再難找到像翁鬧這樣才氣縱橫,並且充滿神祕色彩的作家了。
戰前擔任過記者、評論家的劉捷,形容他是「幻影之人」。似乎翁鬧的本質與他的形象之間,隔著一個傳說。這個傳說充滿了臆測與想像,而且每經過一次口耳相傳,就更加豐富他的神祕氣質。
翁鬧出生在日本殖民下的臺灣,他本來會成為一個師範教育體系下的老師,為殖民者培養下一代習於殖民意識型態的臺灣人,但他卻從這個體系出走,成為東京街頭的一個浪人,成為一個站在邊緣的日語作家。
這樣的身世,複寫著臺灣這個島嶼波折的歷史,也說明了他的狂放姿態並非出於偶然,乃是為了預告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閱讀翁鬧,除了讓我們看見一個像流星一樣燃燒的生命,也給我們重新補上臺灣文學史的一段模糊區塊。
翁鬧
一九一○年出生於臺灣彰化,一九四○年死於日本東京時,年紀只有三十歲。翁鬧畢業於臺中師範學校,在員林國小、田中國小實習五年後,到東京一圓躋身「中央文壇」的美夢,短短六年間密集發表詩、散文、小說等作品,對人性寫實面的描寫極盡幽微,在文章的鍛鍊上又極端前衛,也曾經以咫尺之遙拿下日本文學獎的獎座。
翁鬧在東京的生活貧苦卻放浪不覊,與失業潮下同樣貧困而自負的日本知識青年多有交遊,然而到了東京不久就被特務警察盯上,與他交好的臺灣同鄉紛受牽連,不得不與他撇清關係,以致翁鬧於東京亡故時,竟無人知曉。翁鬧被特務盯上的原因,以及他最後的死因,至今仍是個謎。
黃毓婷
生於臺灣基隆。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博士,主修比較文學比較文化,現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