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英子•丸子•施奈華Eiko Maruko Sinawer哈佛大學和威廉姆斯學院歷史學博士,歷史教授,鑽研現代日本的歷史,講授日本歷史、現在日本調查、日本帝國史、美日關係、日韓歷史。另著有Waste: Consuming Postwar Japan

内容简介

專業推薦/

洪維揚 《幕末.維新史》系列作者

蔡亦竹 實踐大學應用日文系助理教授

胡煒權 日本國立一橋大學博士、日本史學者

「賭徒、流氓、暴徒與極道,在日本政治與政治風格上留下重要的印記,施奈華把這個故事說得娓娓動聽。」──《亞洲研究期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施奈華的重要論點──暴力是對日本民主本質發揮重大影響的一種系統性的、持續的政治特徵──在本書中的論述極具說服力。傾性強調日本近代史『光明面』的學派也許會發現這本書令他們困擾。而這可能是一件好事。」──《太平洋事務期刊》(Pacific Affairs)

「在這本重要著作中,施奈華極具服力地主張,暴力,尤其是政治暴力,是日本德川時代至一九六○年代一股無所不在、極具影響力,而且幾乎是持續不間斷的勢力。」──《日本研究期刊》(Journal of Japanese Studie

「這則描述日本的政治暴力如何在近代實踐組織化的生動歷史,展現了『暴力專家』如何以某種掩護方式,融入政治表現。傾向視日本為一個求同社會的歷史學者與政治學者,將可從施奈華的相反觀點中獲益。」──斯蒂芬•弗拉斯托斯(Stephen Vlastos),《現代的鏡子:現代日本被發明的傳統》(Mirror of Modernity, Invented Tradition of Modern Japan)編輯

博徒、壯士、浪人、極道、暴力團

地下勢力如何與現實拉距打造出現代日本?

第一本從暴力角度探討日本政治發展歷史全書

暴力與民主之間的協商,是今日社會最重要的課題!

藉由將暴力放在日本政治史的中心,這本書試圖闡釋的是,「政治」往往比我們之前所理解的更危險、更暴力。日本的政治暴力這個籠統的主題,多年來鮮少被研究;當暴力這個主題被處理時,通常被放在社會或政治運動的框架裡,而且只被當成是其他政治現象的證據,不論是某種民主意識或右翼極端主義的浮現。長期以來,暴力極少被當成視為一種現象,加以檢視。

暴力與民主也許看似根本不相容,但這兩者往往緊密且不可避免地連結起來。在本書中,作者主張暴力早自日本開始實驗民主之初,就融入了近代日本政治的實踐中。當議會自一八九○年代開啟,衝突、鬥毆、破壞、威脅與恐嚇,很快成為日本政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往後的數十年間,由施奈華稱之為「暴力專家」所施展的肢體暴力,一直存在著──在街頭、在議事廳、在民眾抗議、在罷工行動中。這種系統性的暴力,最後與日本的民主政治達成妥協,導致一九三○年代軍國主義的興起。至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施奈華論述金錢如何勝出暴力,成為政治工具的新選擇。對於想要理解暴力在近代民族國家形成中的角色,以及暴力在民主與法西斯運動中地位的人,這是一本必讀之書。

英子•丸子•施奈華Eiko Maruko Sinawer

哈佛大學和威廉姆斯學院歷史學博士,歷史教授,鑽研現代日本的歷史,講授日本歷史、現在日本調查、日本帝國史、美日關係、日韓歷史。

另著有Waste: Consuming Postwar Japan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夕颜
    日本暴力组织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角色:在创建明治国家过程中,下级武士宣扬对天皇忠诚,以激进行动实行暗杀,博徒在地方给贫穷农民提供保护同时,也促进民权运动萌发;议会政治早期,壮士作为政治活动一种工具,既保护政治家,也参与打压、限制参选人,控制选票作用;院外团作为暴力组织化象征,遏制了军方和藩阀势力,不民主手段导致民主部分目的;战时的日本,随着法西斯对暴力机关垄断,政党院外团从简单暴力目的转换成大陆征服政策鼓吹者和情报收集组织;战后的日本,为了对抗工会和无产阶级运动,虽然导致极道暴力回归,但随着投票权普及和民众对暴力与政治勾结厌恶,转而成为政治献金的桥梁,暴力减少也变得更为隐秘。民主与暴力共生,暴力组织成为民主可以抛弃也随时启用的有力武器。03-09
  • 仁波切·偉
    包括安倍被刺,日本的政治结构一直没有摆脱掉暴力的影响,本书主要是从明治维新开始描述壮士和暴力团是如何介入政治,而后又与政治共同成长密不可分的,只不过可能是作者文字描述能力的问题也或者是很多史料过于暧昧或神秘,讲的过于枯燥和无聊了,为本书的主旨减少了分数。02-14
  • 牢骚大王历险记
    9.18-10.12 有点啰嗦,但算是个比较新的选题吧。关于极道,中文书也没几本。10-15
  • 唐皮约特。
    和我一样的平庸写作_(:з」∠)_08-2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