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贝弗里·J.西尔弗(Beverly J. Silver)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教授,著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合著)。

内容简介


《劳工的力量》依据国际劳工运动的一个重要的新数据库——世界劳工小组数据库,对劳工运动进行了历时长、范围广的研究,揭示了19世纪晚期以来地方的劳工运动与国际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进程是相关的。通过对特定阶段的全球工业化进程进行审慎的、实证性的分析,作者认为,资本到哪里,劳工和资本的冲突也会跟到哪里,指出劳工运动深深地嵌入世界政治的动态体制当中,总结了劳工运动的重心在国家之间转移及其与生产的地理分布的关系。

【名人推荐】

贝弗里·J.西尔弗的这一内容丰富、实证性强、论证有力的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的、阶级性的分析,而这正是目前的学术研究所奇缺的。好!

——列奥·帕尼奇(Leo Panitch),纽约大学

为了解读劳工运动,西尔弗通过扩大调查的地域范围,向我们揭示了当劳工运动在北美势弱的时候,却在世界的其他许多地方顺利地进行。这是对现代政治论证争论的一大贡献。

——萨斯基亚·萨森(Saskia Sassen).芝加哥大学

贝弗里·J.西尔弗的这本新书对于政治经济学家、经济社会学家甚至那些关心资本主义发展轨迹的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个挑战。她规避了“竞次”的悲观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乐观主义,依托大量的数据资源和历史学知识,通过资本流动的两个方面来追踪劳工运动的高涨和衰退:资本的空间转移和资本转移到新的生产线--两者都是对劳工运动的反应。包罗万象而又详尽,厚重而又不乏可读性,可借鉴且具有历史视野,这《劳工的力量》把政治经济学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悉尼,塔罗(Sidney Tarrow),康奈尔大学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Solomon
    可以被归入马克思主义的一本书,但同时也与国际政治经济学联系紧密。作者主要回应和反驳的观点是,全球化并不一定带来逐底效应,反而是资本转移到哪,哪的劳工运动就更加兴起,工人福利也因之改善。机制是两方面的,经济上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世界政治中帝国主义战争和权力转移。书中区分了两类劳工运动:波兰尼式(由全球化的破坏性而来,如国企改革造成的下岗潮)和马克思式(由全球化的创造性而来),其强调更多的是后者。在经验部分,作者关注了19世纪的纺织工业和20世纪的汽车工业,并对21世纪的主导工业做出部分预测(半导体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教育产业、个人服务业),此外作者还构建了世界劳工运动数据库。书中很多评述性的观点也颇具启发意义。07-30
  • 夜落星河
    对我正在研究的主题有极大的帮助07-13
  • 蝶蝶不休
    雨林烧了吗?社会主义下还有劳工运动吗?08-22
  • 君をのせて
    我未必认同这本书的政治立场,在劳动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范式带有过强的政治偏向,建立公有制的尝试会创造出一个比资本主义更复杂、更庞大的官僚主义机器,形成事实上的“行政管理专政”。我支持雇员争取权利,但不认同基于劳工关系的身份认同,事实上工人联合打出的旗帜也往往基于种族、宗教、民族和性别。但其精巧的研究方法、丰富的历史-社会视角比较、对业界不同行业生产特点的深刻理解,还是让我叹服,5星。03-30
  • 豆友135411070
    因为身体原因,有段时间没看书。趁着单休,忍着剧痛一晚上看完,勉强算是体会了一下“痛并快乐着”。本书对工人运动做了一个典型受限于时代的预言。作者没料到互联网使市场环境大变,也没料到国际共运只是昙花一现;把市场形势的自然变化,理解为企业针对工人运动的共谋,也有点说不通;最后一章不讨论政府、企业和工人组织名存实亡的制衡关系,一直围绕国际大背景去说,有点虚。传统制造业事务的线性特点很明显,工人可以直接参与必要的环节。新兴产业充分利用企业间的分工,拆解了原有的生产流程,使基层员工无法通过线性业务,固定地组织起来,也就不足以影响核心业务了。人员流动性高等当代就业市场的特点,也使工人的自主意识和影响力大打折扣。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内目前要发起工人运动,相对容易出效果的新兴职业,可能只有程序员吧。12-2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