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米尔顿•迈耶(Milton Mayer, 1908—1986)
德裔美国犹太人,记者、教育家、杂志专栏作家。因其卓有见识却备受争议的文章而获乔治•波尔克国际报道奖和本杰明•富兰克林新闻奖。除本书外,另著有《兽类的本性》(The Nature of the Beast),《不可能的艺术:对捷克反抗的研究》(The Art of the Impossible: a Study of the Czech Resistance),《一个人能做什么?》(What Can a Man Do?)等,以及合著《教育中的革命》(The Revolution in Education)。
迈耶出生于芝加哥,在犹太教改革派影响下长大。高中毕业于恩格尔伍德中学,受过以拉丁语等古典语言为主的古典教育。1925—1928年,于芝加哥大学学习,但未获得学位。1928—1929年,在美联社、《芝加哥晚邮报》和《芝加哥晚间美国人报》担任记者。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马萨诸塞州立大学、路易斯维尔大学以及美国之外的一些大学,并担任民主机构研究中心的顾问。1955年,迈耶出版了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在德国为本书做调查期间,他成为贵格派教徒,其后又作为反战人士闻名于世。1986年,迈耶逝世于加利福尼亚的卡梅尔小镇。
译者简介:
王岽兴
历史学博士,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美国南部史和美国政治思想史。著有《制度变迁与美国南部的崛起》,译有《自然权利与新共和主义》 《浪漫主义时代的政治观念》 《虚构的犹太民族》(合译)。
张蓉
历史学硕士,浙江万里学院外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口笔译理论与测试。译有《浪漫主义时代的政治观念》 《虚构的犹太民族》(合译)。

内容简介

米尔顿·迈耶,德裔美国犹太人,身份复杂的著名记者和专栏作家。二战时他曾是一名拒服兵役者。“正派的人”如何且为何成为纳粹,这个问题吸引他在战后旅居德国,并与当地的德国家庭共同生活长达十年之久。他由此了解纳粹统治下普通德国人的生活故事,也催生了这本极具影响的书:《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

十位曾在纳粹时期生活过的小人物是其主要受访者。在他们的讲述下,纳粹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体制或意识形态,更是十分适合一战后德国人气质和心态的世界观。纳粹征服了伟大的和平庸的德国人的心灵,也压垮了他们。迈耶精辟地写道:德国对纳粹主义的积极性很明显就是“小人物变疯了”。

《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堪称一份研究第三帝国时期德国生活的微观社会人类学报告,它最有价值的贡献是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观念的图景:纳粹体制如何在普通德国人的层面以及德国社会内部发生作用。这些极具颠覆性的内容引人深思,关乎德国人,更关乎我们每个人自身。

作为一名兼具德国血统和犹太信仰的美国自由主义新闻记者,米尔顿·迈耶写作《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的目的在于秉承良心的公正与无情的诚实。正是这一点赋予《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强大的冲击力量。

——沃尔特·L.多恩,《星期六评论》

德国问题再次成为了我们政治的核心。对其根本性的探讨,不会比这部著作更出色、更人道和更清晰洗练了。

——奥古斯特·赫克舍,《纽约先驱论坛报》


米尔顿•迈耶(Milton Mayer, 1908—1986)

德裔美国犹太人,记者、教育家、杂志专栏作家。因其卓有见识却备受争议的文章而获乔治•波尔克国际报道奖和本杰明•富兰克林新闻奖。除《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外,另著有《兽类的本性》(The Nature of the Beast),《不可能的艺术:对捷克反抗的研究》(The Art of the Impossible: a Study of the Czech Resistance),《一个人能做什么?》(What Can a Man Do?)等,以及合著《教育中的革命》(The Revolution in Education)。

迈耶出生于芝加哥,在犹太教改革派影响下长大。高中毕业于恩格尔伍德中学,受过以拉丁语等古典语言为主的古典教育。1925—1928年,于芝加哥大学学习,但未获得学位。1928—1929年,...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tata
    我个人的2013最佳好书,光扉页边上那段话就太刺激了……“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 对 就这句02-18
  • 1997xhp
    一部深刻的良心之作,尽管译文磕磕绊绊,但此书依然值得你用心阅读。类似的故事不止发生在纳粹德国,而是象DNA一样,深植人类社会。面对政府等各类强势机构制造的不公,或许有几个人敢于挺身而出高呼“我反对”,可在国家机器的辗压下,以“为了XX”等冠冕堂皇的借口,先成为牺牲品。作为沉默的大多数,看似聪明实则胆怯的我们,难道不是正在苟且偷安,默默为暴政买单吗?我们一厢情愿地相信明天会变好,明天就会更好吗?01-14
  • Glen
    极权带来的恐怖已人所共知,而极权是如何像温水煮青蛙似的弥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却仍需要我们深入理解,非如此不足以根除极权。本书落脚于十个生活在纳粹极权下的“小人物”,他们背景各异,是世俗的、现实的、关注眼前利益的,他们无法看到全貌(即便知道也难以理解或者自我合理),不知道自己看似平凡的服从在集合之后所带来的灾难。他们习惯于服从权威和秩序,虽然人数众多,却只落得被操控的命运。(这种情况与德国的教育分流有关吗?似乎还未见人从此角度思考。)作者的努力对于理解纳粹政权的兴起有深刻作用,而作者的用意更在于提醒当时的西方政府如何避免德国又一次落入次境。作者在第二章中对德国民族性的分析更是基于感性认识,第三章中的建议今天当天已经过时。但曾经发生在纳粹德国的诸多情形在今天的中国却多有类似。另,因翻译扣一分。03-22
  • 淡清的水桶
    同类的书读过一些,却不觉得老生常谈,尤其是当你将自己代入。10个最普通的纳粹,象你我一样的小人物,如果书中作者每个提问,我都试着自己回答一下,应该不只是时时“脸红”吧——那种即使别人不看你、自己却知道的脸红……读《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令我纠结和痛苦的是,我就是他们。07-17
  • 一生懸命养乐多
    前三分之二对德国人的采访、了解及分析都很深刻,而后三分之一充满了作者的美式骄傲,弱化了全书的基调。04-2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