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1918—2008),俄罗斯杰出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均有较大成就。1936—1941年间就读于罗斯托夫大学物理数学系,期间还因酷爱文学在莫斯科文史哲学院函授部攻读。毕业后没多久于1941年10月应征入伍,曾任炮兵连长,从列兵晋升至上尉军衔,两次获得战斗勋章。因在与友人的通信中议论斯大林,被判八年劳改,刑满后又被流放至哈萨克斯坦,在当地任数学教师,其间两次从癌症的魔爪中逃脱。1956年返回俄罗斯,更加积极地投入文学创作。首次发表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引起轰动,《第一圈》《癌症楼》等作品在西方国家率先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197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1.“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代表作,半自传性长篇小说,索翁据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作品。

他借助作品中的道德力量,继承了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

——瑞典学院

2.一部以小见大窥见时代洪流,洞悉人性的巨著。

于幽闭处展示社会横断面,以复调结构刻画众生百态。在小小的癌症楼中,无论地位与过往,众人皆遭受着相似的打击。命运的河流在此交汇,完成了一场场灵魂的崩塌与重建。《癌症楼》是一部浓缩了人性善恶的群像作品,挖掘人类心灵与良知的秘密,思考社会悲剧之根源,反思时代更迭和历史书写。

3.全新修订,特别收录全书主要人物表。

【名人评价及推荐】

一场第一流的文学事件。

——《时代周刊》

索尔仁尼琴作品中蕞动人的一部。

——克利夫顿·费迪曼

正如克尔凯郭尔所说,一位大师与一个伟大主题的结合,构成了“历史进程的幸运,其中诸多力量的神圣结合,历史时刻的高潮”。

——帕特里夏·布莱克《纽约时报书评》

他借助作品中的道德力量,继承了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

——瑞典学院

他的人生与作品是如此相仿,堪称典范,相互之间,几乎不可分割。

——哈罗德•布鲁姆

【内容介绍】

“癌症楼也叫作‘十三号楼’”。科斯托格洛托夫经过十几年军旅和流放生活后,癌症复发,直至奄奄一息才费尽千辛万苦住进了癌症楼。接受放射治疗后,他的病情渐渐好转,但是下一个疗程的“激素疗法”将使他失去性能力,而恰恰是在癌症楼治疗的日子里,爱与欲在他身上重新苏醒。强烈的情欲,本能的欲望,成为生命力的一种标志。这两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令他痛苦万分。

在展示科斯托格洛托夫追求精神自由的同时,作者还描写了他及其同室病友和主治医师等人的不同命运和经历、他们的性格形成和人格扭曲,如善于钻营的人事干部鲁萨诺夫、青年地质学家瓦季姆、命途多舛的图书管理员舒卢宾、果断专业的医生东佐娃等等。

在小小的癌症楼中,众人的命运在此交汇,完成了一场场灵魂的崩塌与重建。《癌症楼》是一部浓缩了人性善恶的群像作品,思考社会悲剧之根源,反思时代更迭和历史书写。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1918—2008),俄罗斯杰出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均有较大成就。

1936—1941年间就读于罗斯托夫大学物理数学系,期间还因酷爱文学在莫斯科文史哲学院函授部攻读。毕业后没多久于1941年10月应征入伍,曾任炮兵连长,从列兵晋升至上尉军衔,两次获得战斗勋章。因在与友人的通信中议论斯大林,被判八年劳改,刑满后又被流放至哈萨克斯坦,在当地任数学教师,其间两次从癌症的魔爪中逃脱。1956年返回俄罗斯,更加积极地投入文学创作。首次发表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引起轰动,《第一圈》《癌症楼》等作品在西方国家率先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197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如是我雯
    这本书不是一遍可以读懂的,看了有些文学评论及解读之后发现,很多隐喻并没有意识到。这部作品是对那段历史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之后,还需回头重看一次的那种书。10-03
  • 稍微_点心_熬
    当初是看《失明症漫记》的时候被安利到的这本,和《失》看完所受的外部震撼不同,这本给人一种从内向外的冲击,两者都对人性描述的淋漓尽致。前者因是虚构的疾病、虚构的故事,可以用夸张让故事表现的触目惊心,而后者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疾病、历史等),感谢索尔仁尼琴让这么伟大的作品出现于世上。03-09
  • 《羊柳風》
    力比多既是原初动力,也是希望所在。啃骨者与其他人一样,最大的敌人首先是癌症,但其他人可能敌人只有癌症了。但啃骨者还有一个敌人——“生活”。活下去,乃至像蝼蚁一样也要活下去,是他最大的追求,因此他使他的小聪明赖在这里、他用毒药治病、他自己找书来看……用一个社会人的方法来活着,支撑着他的就是原初的力比多,以致于在最后他规规矩矩排队,反而来得别扭。他代表的是来自原初的活力与生命力,这个是任何制度、任何社会法则都压制不了的,所以才显得那样的丰盛、那样充满蛮邪,那样真实。唯一的局限就是,阶段性的作品,始终是阶段性的,虽然可以窥探那个阶段的荒谬,但篇幅太多的时候就有所损了。12-25
  • 连木木
    掩卷我意识到,这个故事没有那种我以为会有的绝对的戏剧冲突式高潮,它的激烈、复原、碰撞、新生......被分布在了故事中的各个角落。几条人物线,缠紧又松开,待我意识到时,原来某条线的上一次出场已是最后一次,上一次未明的走向就是他/她的结局,那未知的手术、未明的未来、未说完的话......都随着奥列格的离开消失在视野中。而奥列格呢,他这才宛如真正离开了劳改营,美的花、新的事物、动人的气味、镜中坍缩的身影......索尔仁尼琴无疑使用了隐晦的意象与暗喻,但在那个病人看医学书是禁忌、医科学生也会疑心的年代,即使如此,也难逃“厄运”。10-19
  • notthreebuttwo
    在癌症楼里的部分让我想起自己生命中不可描述的两个月。出院后的最后两章更是写得精彩。很多隐喻01-19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