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陶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2002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2003-2007年,在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
他的研究专注于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多个相关领域,包括转型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逻辑、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和户籍改革、官员社会政治网络与地方发展、地方治理及公共财政等。主持过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目前正在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2020年和2021年,陶然教授连续入选全球性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引用学者(Chinese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理论经济学”领域类榜单,并在中央与地方政府户籍、土地、住房改革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政策影响。

内容简介

看懂土地改革,

看清中国发展的真实逻辑。

扎根第一现场,紧贴一线实践!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 陶然

写给切实关心中国前途读者的答案之书。

------------------------------------------------------------------------------------------------------

△置身事内,扎根一线,理论与实践兼顾△

作者陶然教授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引用学者 “理论经济学”榜单。在中央与地方政府户籍、土地 、住房改革等领域发挥重要政策影响。每策必有实地调研,既置身事内,也扎根一线。

△理清“土地财政”与中国模式的来龙去脉△

“土地财政”到底如何产生?地方官员晋升真的与经济发展挂钩吗?分税制对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影响有多大?到底是否存在一个“中国模式”?

△摸清中国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症结所在△

征地拆迁为何引发群体性事件?“小产权房”“以租代征”为何大量涌现?房价为何越调控越高涨?“土地金融”如何引发地方债务风险?

△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政策组合拳△

顶层设计如何推动发展模式转型?户籍改革到底要改什么?如何实现人口的城市化?农村集体土地如何实现渐进国有化?

------------------------------------------------------------------------------------------------------

《人地之间》是一本全面讲述中国过去四十年经济增长模式及未来发展问题解决策略的普及性著作。

在考察我国现有经济增长、工业化及城市化模式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及其理论逻辑的基础上,《人地之间》分析了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土地利用的多方面影响,并最终给出合理、可行的城乡土地改革方向及具体的政策组合。

在城乡土地改革的每个细分领域,作者所提供的解决方案都是在既有政策框架基础上以逐步缓解现有矛盾为目标的适度调整。既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无关痛痒的修补,而是希望通过一系列“激励相容”的联动改革逐步推进。


陶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2002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2003-2007年,在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

他的研究专注于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多个相关领域,包括转型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逻辑、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和户籍改革、官员社会政治网络与地方发展、地方治理及公共财政等。主持过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目前正在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2020年和2021年,陶然教授连续入选全球性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引用学者(Chinese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理论经济学”领域类榜单,并在中央与地方政府户籍、土地、住房改革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政策影响。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黄彬
    台面上可以说的是认知,台面下不能说的是利益。学界的政策建议往往无法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由认知决定的,而是利益反复博弈妥协的结果。帕累托改善不在考虑范围内。07-08
  • 中年危机谢腾飞
    前两章讲土地财政的内容整合了周黎安等学者提出的观点,又有所演进,提出了更全面的框架。作为房地产从业人员,对这些套路很熟悉了。房地产是个劳动者剩余价值分配器,把人类无差别劳动成果一层一层地榨取出来,通过一系列传导,凝结到西南省份的无效投资、深圳前海石公园、杭州地铁等资产上面,中间还跑冒滴漏了一些到领导的瑞士银行帐户。中间讲集体建设用地、耕地等章节我也没看懂,需要相当的背景知识作为基础。到了工业用地,又是我熟悉的了。地方政府用廉价工业地来招商甚至引来了一些专门靠被招商套利的国有企业。城更方面,工改工、工改住、整村统筹等,都是挺好的政策,实际推进中却常因住宅市场剧烈波动而增加很多困难,挺遗憾的。04-18
  • Patrick/小白
    作者与周黎安、许成钢等的争论其实更多的是门户之见,陶然的土地财政相关理论同官场+市场、行政发包制、地方竞争等理论完全是可以共存共荣的。陶然的两层逐底竞争、二三产交互强化型溢出等理论其实背后有一个隐含的且从来没有深入论证过的假设,即主要由一个个本地干部构成的地方政府有足够激励去追求预算内和预算外财政收入的增长和商住土地的增值。这个问题背后其实很有意思:政府性基金收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方干部个人的总收入和福利水平。与此同时,地方干部由于房改等历史因素手里往往有相对低价获得的多套房,导致他们往往是从商住土地增值中受益最大的群体。作者花了这么大精力批驳晋升锦标赛理论,但这些激励地方政府竞争的其他微观动机其实是更值得研究的。08-28
  • 新京报书评周刊
    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奇迹的思考,无法绕开人和土地,而两者的制度基础则是城乡土地改革。从历史看,其作用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一是在农村,改革之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建了农业生产活力,自此剩余劳动力出现,也为此后的城乡大流动创造了条件;二是在城市,从上世纪80年代的试验到1998年的城镇住房深化改革使城市化加速。但随着城市化迅猛向前,耕地保护、地方“土地财政”“土地金融”和房价调控等方面的问题随之浮现并加剧。他回顾上世纪末以来形成的土地开发以及“土地财政”,为读者提供了基本的理解路径。在城乡这个大问题上,农民“离乡不离土”、扩大宅基地占地威胁着农地产权的稳定性。他通过对城乡户籍改革、规划等问题的思考,以整体性视角解释了这些矛盾出现的因素。05-04
  • kokomi
    卖地赚钱又快又方便,神级商业模式。04-18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