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伯纳德·E.哈考特(Bernard E. Harcourt),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和政治科学教授,著有《自由市场的幻想》(The Illusion of Free Markets)和《暴露: 数字时代的欲望与抵制》(Exposed:Desire and Disobedience in the Digital Age)等书。目前住在纽约市。

内容简介

《镇压革命》一书是美国领土上的应用,最后到达终极阶段,即在没有任何本土叛乱和革命的情况下的反叛乱模式——反革命。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仰望与思考
    非常有启发性的一本书。如实的将美国政府如何统治美国人民的手法展现出来。 美国政府以“9.11”事件为依托,将其在国外战争使用的反叛乱的战争手法,逐渐利用互联网来对美国人民进行以“反恐”名义来进行统治。在当下大数据的今天,“隐私"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互联网“或者”大数据“的反义词,然而在我阅读本书的时候,对我最大的启发就是人人在互联网的面前是没有隐私的,在互联网或大数据面前谈论个人隐私就是一个伪命题。当斯诺登披露美国政府的”棱镜“计划时,美国人民的”隐私“早就变得有名无实。当然这只是美国,而且还是美国政府监控美国人民的冰山一角。那么,只有美国一国会监控自己的人民吗?英国呢?法国呢?或者整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是这样的?05-24
  • 小轨
    美国左派对当代美国,尤其是对911事件后美国反叛乱战争的担忧。在作者看来,现代战争的范式在911后已转变成美国统治公民的“三管齐下”战略——大量收集民众情报,识别和根除革命少数群体,安抚大众。美国政府利用全球殖民与反殖民战争的经验,通过911这个契机,反过来用来镇压国内的叛乱势力。酷刑合法化,通讯隐私的丢失,美国公民为国内稳定付出了代价之余,无人机斩首以及警察军事化也让美国政府反叛乱能力达到巅峰。美国公民逐渐失去与政府角力的能量,成为美国政府下一阶段反革命的对象。对911后美国政局的反思并不新鲜,不过就科技进步对生活影响方面,作者的立场过于保守了。电子产品的普及加速了公民隐私的泄露,技术的进步也必然加强政府对公民的监控能力,作者单方面否定这一趋势又没什么好建议,在我看来还是老白左那一套。05-23
  • 卡桑德拉大乔
    革命的话语是中国人最为熟悉的语境,自从满清倒台,它几乎成了这个国家唯一的征程,以至于本书的开篇就把毛式革命奉为这个领域的经典,一个将战争、政治常态化的营销大师。美国由小政府走向大政府的历程,一直都是政治学讨论的重要主题之一,在信息技术、全民娱乐化的加持下,最能代表理想化西方民主政治的美国,也逐渐开始游走于“例外状态”变为常态的危险道路上,以至于像作者一样有左翼批判性或者本身就是左翼的学者,惊呼“反革命”的政治理念正腐蚀着昔日合众国的正义光芒。就观点而言,未必新颖,毕竟警察国家在历史中不断涌现,“全面信息-绞杀少数派-赢得民心”的类似模式有太多“成功案例”,至少在一定时限内是极为高效的,但本书补充了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介这两个虚拟概念对于政治传播的深远影响,也探讨了国家主权观如何借尸还魂,值得深思05-24
  • surplus-
    “推翻它意味着解放全巴勒斯坦,从地中海到约旦河,意味着解放所有巴勒斯坦人,不管他们在世界哪个地方”06-22
  • 宝木笑
    伯纳德此书很巧妙,其中的“度”拿捏得恰到好处,肯定美国外交和对外战争胜利赢得民心确保了其政治上的正确,而在美国国内部分并未如书名所说的那样生猛,依然止步于美国政府对公民人权的侵蚀和系统性地建设信息化监控网络,当然这依然已经很难得了。正因此,这本书的弦外之音更值得重点关注,特别是从“分心的美国人”一节开始的往后部分,伯纳德欲说还休地指出美国国内政治生态的微妙变化: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以及2018年美国中期选举中身份政治、认同政治的兴起,特别是特朗普执政期间表现出的浓厚民粹主义,这一切与传统两党制下的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相互作用,正在深刻影响着美国政治思潮与内外政策走向——不要对约瑟夫·拜登抱任何幻想。08-13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