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维克多·特纳(1920-1983)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相当活跃和多产的人类学家。他在恢复人们对比较宗教学的兴趣及开创“符号人类学”的研究方面扮演了主要的角色,是与格尔兹(Clifford Geertz)分庭抗礼的象征人类学家。
特纳于1920年出生于苏格兰。1950年4月离开罗得西亚-利文斯通社会学研究所(Rhodes-Livingstone Institute for Sociological Research)之后,他在曼彻斯特大学担任讲师职务,一直到1963年。不过他著述最丰的那几年是在美国度过的:最早是在斯坦福大学,然后在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最后是在弗吉尼亚大学。1983年他在弗吉尼亚大学逝世。其代表作有:《一个非洲社会的分裂与延续》(1957)、《符号森林》(1967)、《苦难的鼓声》(1968)、《仪式过程》(1969)、《戏剧、场和隐喻》(1974)等。

内容简介

《仪式过程》是人类学经典著作之一,堪与列维-斯特劳斯和伊里亚德的伟大作品同列。 在《仪式过程》中,特纳通过在非洲恩丹布部落中的田野考察,将仪式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进行了诠释。特纳拓展了“阈限”与“交融”的概念,发展了传统的结构主义。与之同时代的范·杰内普、马克斯·韦伯、涂尔干等都曾经试图把所有的文化行为统一在超级结构里,提出涵盖全体的普遍化模式,特纳则突破了传统静态的社会结构的研究,把仪式放在运动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他把社会看作是交融与结构的辩证统一,从而有“分化-阈限-再整合”的过程,是结构与反结构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维克多·特纳(1920-1983)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相当活跃和多产的人类学家。他在恢复人们对比较宗教学的兴趣及开创“符号人类学”的研究方面扮演了主要的角色,是与格尔兹(Clifford Geertz)分庭抗礼的象征人类学家。

特纳于1920年出生于苏格兰。1950年4月离开罗得西亚-利文斯通社会学研究所(Rhodes-Livingstone Institute for Sociological Research)之后,他在曼彻斯特大学担任讲师职务,一直到1963年。不过他著述最丰的那几年是在美国度过的:最早是在斯坦福大学,然后在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最后是在弗吉尼亚大学。1983年他在弗吉尼亚大学逝世。其代表作有:《一个非洲社会的分裂与延续》(1957)、《符号森林》(1967)、《苦难的鼓声》(1968)、《仪式过程》(1969)、《戏剧...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南池子
    在范热内普“过渡礼仪”的三重转换(分离—中转—重入)基础上,扩展了“阈限”概念。另外,“结构”(符合日常的有序化)与“反结构”(狂欢、角色逆转、倒置)也是其最主要的理论特色。他细致地建构了仪式的象征、价值、目的、角色等四层结构,强调仪式的意义必须由这四层结构共同产生,并进一步建构了仪式象征结构本身所含有的三个层次:一个是当地人都有意识并给予解释的层次,它也可以由仪式中所用象征符号表现出来的秩序来了解;二是实际运作的层次,具有当地人不全然意识到的潜藏秩序;第三是当地人完全没有意识到的、被隐藏的秩序,这与该社群共享的基本及初期经验有关,涉及日常生活秩序。04-19
  • 七七|烂柯人bot
    最感兴趣的是双胞胎困境——“新生儿会在家庭/家族中占据一个位置,但对于双胞胎来说,数量上是两个,结构上却是一个;神秘意象上是一个,经验所见却是两个”。相信未知,所以相信神明,古人操心的事情真的很有意思。01-29
  • 堂吉磕碜
    社会处于一个被建构的结构化模式中,又由于地位,角色,职分构成了种种不同的小的结构(比如权力等级,财富等级等)。而结构化模式具有实用性与时效性,即不同的时代,社会结构也会不一样在社会结构发生变动的时候,会出现交融模式。(即忘掉阶级,平等和谐,比如嬉皮士运动)整个历史不断的处于结构,交融模式彼此交织的过程中,而交融模式具有自发性,具体性,及时性等特点。交融模式又可以分为自生的交融(嬉皮士运动);规范的交融(成为一种体系);空想的交融(乌托邦社会),但交融是暂时的,最终依旧会加强结构,但形成什么样的结构模式需要人们不断的互动。为什么会出现结构与交融,因为人有各种需要,就会有求于别人,即结构的生活是困难的,而交融状态下,是舒适自由的,所以不难理解为何一些仪式(地位逆转的仪式)会出现狂欢01-13
  • 白道冥窮
    cult association居然翻译成“秘密会社”,开玩喜呢……04-23
  • veeltalige
    每次读都好似以前没读过。。结构主义的东西总是贼有趣、不尽言。。可能因为俺是初学者吧,乐点低。。03-2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