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Georges Didi-Huberman,1953— ),法国著名哲学家、艺术史学家,任教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迄今为止,迪迪-于贝尔曼已出版50多本关于图像理论与历史的著作,研究领域涵括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当代政治图像、阿比•瓦尔堡和瓦尔特•本雅明的理论遗产的继承和拓展。他曾在多所大学及学术机构讲学,并在世界各地策划了多个大型学术展览。
-译者简介-
李洋,网名“大旗虎皮”,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独立制片人,主要研究电影理论与西方当代艺术理论。法国戴高乐大学电影学博士,欧盟大学委员会伊拉斯谟计划高级访问学者。著有《莱昂内西部片中的手势:电影动势语言分析导论》、《目光的伦理》、《迷影文化史》等,主编“新迷影丛书”,译有《莱昂内往事》、《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等。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索尔之子》

一部像考古工作一般深入大屠杀这个“我们之间的黑洞”的电影

一次在光与影、黑与白、清晰与虚化中对四张幸存照片的直接见证

×

《走出黑暗》

一封艺术史家写给电影导演的长信

一次对大屠杀所打开的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的追问

围绕大屠杀的历史真相,记忆和见证的可能性,《索尔之子》导演拉斯洛•奈迈施成功地将这个不可再现的魔鬼再现于银幕,他是如何做到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艺术史家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的剖析。

-内容简介-

面对历史的“黑洞”,我们可以做什么?走出黑暗,是可能的吗?这是法国著名艺术史家乔治•迪迪-于贝尔曼在写给《索尔之子》导演拉斯洛•奈迈施的长信中试图探寻的问题。这也是《走出黑暗》的主体部分。

四张从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幸存的照片构成了《索尔之子》核心情节所主要参照的历史证据,这些照片重新把大屠杀不可再现与不可想象的问题带回我们的视野。在《走出黑暗》附录的《四张从地狱抽出的底片》一文中,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结合奥斯维辛幸存者的回忆,梳理了这四张重要的历史照片的背景与来历。

电影理论学者李洋(大旗虎皮)所撰写的译后记在全面回顾西方大屠杀电影的历史的基础上讨论了其所面临的伦理困境。


-作者简介-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Georges Didi-Huberman,1953— ),法国著名哲学家、艺术史学家,任教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迄今为止,迪迪-于贝尔曼已出版50多本关于图像理论与历史的著作,研究领域涵括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当代政治图像、阿比•瓦尔堡和瓦尔特•本雅明的理论遗产的继承和拓展。他曾在多所大学及学术机构讲学,并在世界各地策划了多个大型学术展览。

-译者简介-

李洋,网名“大旗虎皮”,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独立制片人,主要研究电影理论与西方当代艺术理论。法国戴高乐大学电影学博士,欧盟大学委员会伊拉斯谟计划高级访问学者。著有《莱昂内西部片中的手势:电影动势语言分析导论》、《目光的伦理》、《迷影文化史》等,主编“新迷影丛书”,译有《莱昂内往事》、《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河树獭
    之前對迪迪-于貝爾曼的印象只停留在藝術史/圖像分析領域,這本小冊子不僅讓我對《索爾之子》的理解有了新的維度,也拓寬了我對于貝爾曼的認識。他的這篇影評/抒情信/藝術反思雖不長,帶出的點卻非常多(與我而言啟發最大的是顏色分析和對索爾行為的理解)。附錄對四張歷史照片的分析是我第一次看到,非常震撼,也有助於理解電影裡的“拍照行為”。李洋老師的譯後記對“大屠殺電影”的梳理清晰好看,很有幫助。直面讓人難以正視的圖像,再現“不可被再現”之事,想到貝爾曼組織的“記憶的灼痛”展其實就是在做這樣的事。「再現一個曾經存在的地獄要比一個再現一個想象的地獄更難」,但「無論代價多高,這個不能被想象的現實也一定要被給予一種形式」,這是圖像(及一切敘事藝術)與記憶面臨的挑戰,也是其努力承擔的責任。銘記之必要,再次得到確認。11-29
  • 妖艳左轮
    非常精彩的分析与扩展。李洋老师的译后记关于西方大屠杀电影历史和目光的伦理的归纳分析十分具有启发性,精彩。01-04
  • Alain
    “当俄耳甫斯向着欧律狄刻下降,艺术就是能够打开黑夜的力量。”(布朗肖)03-11
  • smile
    艺术就是能够打开黑夜的力量。12-18
  • April
    3.5 于贝尔曼写了短短20页罢了。02-09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