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生于都柏林南郊的福克斯罗克,1989年12月22日逝于巴黎。侨居法国的爱尔兰小说家、戏剧家、诗人,同时用英文和法文进行创作,1969年因其作品“以新的小说和戏剧的形式从现代人的窘困中获得崇高”而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余中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文学》前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现受聘为厦门大学讲座教授。北京大学毕业,曾留学法国,在巴黎第四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长年从事法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评论、研究工作,翻译介绍了奈瓦尔、克洛代尔、阿波利奈尔、贝克特、西蒙、罗伯-格里耶、萨冈、昆德拉、勒克莱齐奥、图森、艾什诺兹等人的小说、戏剧、诗歌作品。被法国政府授予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郭昌京,散澹人,赋闲之余,翻译过亨利·特罗亚、米兰·昆德拉、安德烈·马金、纪尧姆·米索、菲利普·德莱姆、雷蒙·格诺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以及玛丽-弗朗丝·埃切格安、费朗索瓦·德·博纳维尔、雅克·蒂利耶、迪迪埃·法兰克福等人的史学著作。

内容简介

《无法称呼的人》是贝克特最为知名的法文“长篇小说三部曲”的第三部。在这部小说中,时间、空间都消失了,只听到一个挣扎的声音执着地自我表达,探寻有关它本身存在问题的答案。那说话的声音的强制力量,冗长夸张的文字力量,将叙事者带到一个地狱边境的空间,常常使人联想起但丁的地狱。


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生于都柏林南郊的福克斯罗克,1989年12月22日逝于巴黎。侨居法国的爱尔兰小说家、戏剧家、诗人,同时用英文和法文进行创作,1969年因其作品“以新的小说和戏剧的形式从现代人的窘困中获得崇高”而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余中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文学》前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现受聘为厦门大学讲座教授。北京大学毕业,曾留学法国,在巴黎第四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长年从事法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评论、研究工作,翻译介绍了奈瓦尔、克洛代尔、阿波利奈尔、贝克特、西蒙、罗伯-格里耶、萨冈、昆德拉、勒克莱齐奥、图森、艾什诺兹等人的小说、戏剧、诗歌作品。被法国政府授予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郭昌京,散澹人,赋闲之余,翻译过亨利·特罗亚、米兰·昆德拉、安德烈·马金、纪尧姆·...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从《莫洛伊》大嚼两口面包就厌倦的推开到《马龙之死》有菜羹也不想吃再到《无法称呼的人》这儿进食不过是一种假设,病态终于迎来了最高格。我一直觉得日语最能把哀怨的内心独白表达的淋漓尽致,而时间静止式的超然物外的絮叨则非法语莫属。马桶上的哲学大师。爆裂。03-07
  • 跳房子
    第一人称的主体彻底幽灵化,成为空洞的中心点。对于《马龙之死》和《莫洛伊》来说,姓名是关键的确定性,是所剩的安全感和保护伞,但在《无法称呼的人》中,“我”的内核被打散,唯有不停地快速说话才能存在,形成故事的能力已经丧失,叙事被咒骂取代,从内部被摧毁,矛盾两面失去对抗。显然“我”不愿意说话,不善于说话,却不得不说话,语言任由惯性困于漩涡,不敢跳出,一跳就是生命终结,“我…必须继续下去,我不能继续,我将继续。”06-06
  • nomad
    感人,量子文学,不是寓言,什么也不是04-03
  • 尤利西毛
    好几天,回不过神。你再也感觉不到嘴,不需要一张嘴,词语到处都是,在我身内,在我身外,居然这样,刚才,我没有了厚度,我听见他们,我无需听见他们,无需一个脑袋,没办法止住他们,没办法停止,我是词语的,我是由词语做成的,竟然在这里又听见这句话,别人的词语,什么样的别人啊,整个宇宙都在这里,和我在一起,我是空气,四壁,被困住的人,一切都屈服,敞开,失去控制,回流,我是唯一缺席的人,我什么也不能说的那个人,我试过,我仍在试,我现在如此害怕这些,我几乎要死在这本书里10-11
  • 竹取Pro
    如果用文论的话语,我们会使用“意识流”三字,在自我意识之中,你可以换一个身份,可以是一只青蛙,也可以是一块石头,你很难证实一块石头不具有自我意识,如果你将地球当作一个有机体,至少一块石头也是地球的组成部分;还可以使用“反情节”三字,用意识来对抗情节,更像是某种脑细胞的康复训练,话语的链条是一种生理反应的投射;这样显得有点女性主义,当然,女性主义会对此表示质疑,我指的更确切的是男权话语体系的对立面;也是戏剧的,诗性的,具有意识层面的夸大其辞,如同舞台剧的大段独白,没有给演员安排任何喘息和停顿。这样,显得有点普鲁斯特。我心里想,贝克特一定很喜欢普鲁斯特,一查,他还写了一本普鲁斯特的专著。07-2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