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像很多犹太裔作家的命运一样,茨威格的作品被列为禁书,他在萨尔茨堡的寓所也被搜查,这促使他决定心离开德国,开始了国外的流亡生活,《鹿特丹的伊拉斯谟》即完成于颠沛流离之中。1934年5月茨威格致信克劳斯•曼说:“我现在打算写鹿特丹的伊拉斯谟,他也是一位真正的人文主义者,他像今天一切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人遭到希特勒的迫害一样,遭到马丁•路德的非难。我想以伊拉斯谟为例,用大家都能接受的比喻方式描述我们这种类型的人和其他类型的人。”这封信应该可以看成是茨威格写作《鹿特丹的伊拉斯谟》的心志流露。身处黑暗年代的茨威格,藉着对伊拉斯谟,这位“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最终取得成功而仅仅在道义上保持了自己的正直的人” 的刻画,将这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辉煌与悲情的一生,栩栩生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在茨威格的笔下,伊拉斯谟是一个“像工蜂一般勤奋的学者和一个思想自由的神学家,一个敏锐的时代批评家和一个温和的教育家,一个稍逊风骚的诗人和一个文采斑斓的尺牍高手,一个善于指桑骂槐说笑的人和一个弘扬人性的慈悲使徒”。
斯蒂芬·茨威格,于1881年11月28日在维也纳出生,自1919年至1933年生活在奥地利萨尔茨堡,1934年迁居英国,1940年获得英国国籍,随后在巴黎、纽约、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等地短期逗留,做巡回演讲。1941年到达巴西里约热内卢,后移居巴西度假胜地彼得罗波利斯,1942年2月22日在该地和妻子一起自尽。
茨威格早年作为一个翻译家和诗人开始其文学生涯,翻译法语诗人艾米尔·维尔哈伦等人的诗作,1901年出版自己第一本诗集《银弦集》。他创作的小说和撰写的人物传记以及《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脍炙人口,在读者中的魅力经久不衰。在他身后于(1942)出版的《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是世人了解欧洲文化的经典名著。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