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丛小平,美国休斯敦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国社会、近现代思想史、文化史、法律史、近现代妇女史、近现代教育史。学术代表作包括Marriage, Law and Gender in Revolutionary China, 1940-1960(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Teachers’Schools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Chinese Nation-State, 1897-1937 (Toronto: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2007,中文版《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社会转型:1897~1937》由商务印书馆于2014年出版)。

内容简介

《自主》考察中国革命中法律实践的社会与文化意义。以著名的“刘巧儿”故事的原型--封捧儿(封芝琴)的婚姻案件为主要线索,追踪了此案的发展全过程,探讨它如何从一个村庄的婚姻纠纷案件,一步步地发展,先是成为司法案例,再作为中共治理乡村模式的典型,最后成为全国性文化产品。通过对这一案件发展过程的分析,《自主》对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社会、文化、法律和政治治理做了全景式的展示。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金玉
    女性研究、革命研究、根据地法律研究、历史与文学交叉研究、概念史研究……这是一本站在“风口”上的书,首先惊叹作者20世纪初选题目光之敏锐与毒辣,再者感叹在西方学术圈中社会科学方法论运用之娴熟。在读到本书之前,隐隐有怀疑作者是否有能力驾驭这样的题目,是惊喜还是烂尾?读罢,方觉得这是一本超出预期的佳作,丛小平老师对于“封张案”的挖掘与解读展现了其学术视野。总结本书印象深刻的两点:1.生物母亲形象与社会母亲形象之辨,对“李婶”形象的解读记忆深刻,这是当今女性主义运动需要处理的一大难题。2.作者讲:“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妇女都不是一个行为一致的整体,他们对政府政策和国家权力的反应基本上基于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利益”,一些女性运动在盲目地划分“自己”和“他们”的同时忽视了这背后的阶级差异值得深思。05-23
  • DETECTANOMALy
    自主、自由、主体性、行动者、自我意识......所谓词语或者话语的力量不在于这个词本身有多华丽,而是它所能催化的行动以及行动带来的波澜。丛老师的这本书是典型的讲故事式论文,导论写的快赶上一章的内容了,详细说明了文章的缘起、指向的大问题、回应的学派和讨论等等话题,清晰明了,给后续的论证说明做了指向,也向读者敞开了讨论的大门。第一章到第七章是从现实案件的背景、内容到司法原则的立新再到新闻、文化的演变,完整体现了话语催化行动,行动丰富话语内涵的变化过程。05-23
  • 杨幽
    自由不等于自主(家长可以借助“离婚自由”的名号勒令女儿悔婚再嫁),自主也未必即带来自由(女性自身对于稳定家庭的需要大于五四叙事中的爱情需要)。革命如何深入农村动员妇女力量,纠缠的现代与乡土如何得到妥善安置,仍然是现代中国挥之不去的问题。妇女解放的指向是西方女权主义叙事中的个人自由,还是将妇女组织进入阶级政治?家庭与婚姻,代际之间关系的面目亦变得模糊。本书的处理虽未臻于尽善尽美,但是难能可贵地提出了重点问题,而非继承西方女性主义的解放/压迫二元叙事,从妇女的自主性而非真空中的“女性”概念出发,在动态历史中考索革命妇女解放叙事的沉降,意义卓著。05-14
  • mi_li_a
    提醒自己有空了要写长评11-02
  • 朱颐钊
    贯穿全书的一个线索,是认为中共的婚姻政策,经历了从「自由」到「自主」的转变,也即从城市知识分子的革命热情转向立足根据地实际。但对于这一过程的证成,则颇有牵强之感。另外,延安时期,根据地在司法制度与法律适用上,对于重庆政府的服从程度,想必也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议题。05-19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