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小霓八
    十年磨一剑:丛以封张案入手,容纳了概念史、革命妇女形象建构、婚姻法宣传、新闻与戏剧等多个面相,富有纵深感地探讨了从自由向自主的观念转变所显露的妇女主体性,也就是从家长制随心所欲的控制转变为妇女为自己的婚姻做决定。丛老师回击了西方“社会主义父权制”的观点,从女性对于法律的自主运用,以及国家女性主义者接替生物母亲充当社会母亲的指引可以看出妇女的自主和觉醒。作者对法律史的分析令人惊喜,尤其是对马锡五审判方式对婚姻自由的法律制度与婚姻自主的法律实践进行融合与协调,映衬了公共空间在中国的研究视阈。马锡五拥有国家干部和当地声望的双重权威,他在田间地头、庙宇进行调解的过程所营造的公共空间恰不是精英知识分子的所在,而是具体的、民间的本土所在。民间草根的公共空间为像刘巧儿这般的农村妇女提供了自主的可能性。12-07
  • Lena
    文字晓畅、阅读轻松,但其实下了一番扎实的史料功夫。由一件逃婚案写成一本书,着实讲了一个好故事。引入“自主”的词汇考察作为另一主线,使得具有七八十年的大跨度,涉及司法制度、五四以来的女性与婚姻、文艺制度等方方面面的研究收放自如。提供了很多新鲜的细节和视角,有时甚至颠覆刻板认知,很开阔思路。历史研究、社会研究和文艺研究结合的跨学科佳作,大概历史学者具有相当高潮的纵深贯通能力。整部书能看出作者很明显的海外背景,也隐隐意识到她的立场和写作可能也代表着海外学界的某种微妙变化。最喜欢全书的导论以及四到六章,不足或许包括,书的末尾对80年代的婚姻制度、妇女问题只浅浅提及,和前面的勾连也不多,有点意犹未尽。而且觉得最后一章节制得有些刻意,有的“结论”也显得略突兀。10-10
  • 梼杌
    挺精彩的,由“封张案”的发生、处理及流传、改编串联起的历史,从边区到全国、传统到革命、民俗到法律、女性到全社会都牵涉其中,特别是法律的修订与实践,母亲形象的展现以及封、袁、新三位女性人生故事的梳理,都很有意思。10-28
  • zhi
    蜻蜓点水串联起法制史、社会史、文化史、话语研究的大杂烩,对于现实有关的社会问题没有深入,只和美国学界回应玩一些文字游戏,思路和论证不扎实,理想化结果轻浮,大批档案可惜了10-25
  • 白云千载
    评剧《刘巧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新凤霞等老一辈评剧艺术家的演绎让我们记忆深刻。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青年男女为突破包办婚姻的努力。然而,在这部评剧背后还蕴含着更加深刻的历史背景。而这本书就对相关的社会、文化、 法律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从中可以一窥当时的历史风貌。04-24
  • 基瑞尔
    一个十分吸睛、充满时事性的选题,尽管它的研究只停在了六十年代;但诸如长期活跃于事件讨论中的“冷静期”、“李华成”,很难不作为额外的驱动力,进入这里的讨论。让人很喜欢的是作者在导论中试图摆脱“上层视角”和“政策文件为基础”这两种研究倾向的强调和努力,于是在这里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口述亲历以及新闻报道进行了切入,更生动地还原了选取的时间段里真实的婚姻生活与法律执行。书中对于“自由”和“自主”的解释,同样对了解相关问题有着很重要的启发与参考——即使这个语境可能已不完全适配于今天。高兰英用彩礼钱请客去感谢帮助自己逃脱夫家虐待,杜桂荣忍受不了婆婆的严苛对待于是决定再婚;书中这些示例如此鲜活,是回顾,更是提醒。【2022 #60】04-20
  • 大笔记和大报本
    妥妥的中国妇女地位变化史。受党思想及政策的影响,以及法律的改变,妇女从婚姻家庭中被压迫的地位,逐渐开始具有独立意识,地位也逐渐提高。本书以“封张案”贯穿全文,从头到尾将本书的几章串联在一起。此案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让人忍不住惊呼过瘾。04-14
  • 知白守黑
    第六章有关“社会母亲”与“生物母亲”的分析最为精彩。其余部分略显一般。09-19
  • 徐三肨
    感觉前几章比后两章更有启发性一些11-27
  • 沐雨辞乡
    全书都挺好的,但也有点问题。对“自主”和“自由”完全截然二分,并对应于农村和城市,有启发性,但论述的分寸上可能过了一点,好像没有那么严格。余论中更是把“自主”的理论术语的重要性和地位拔得太高。我并不觉得“自主”的理论意义有书中说得那么重要,很多时候,它是一种特定语境下的权宜性替代,用来表达特定的政治文化诉求——分析这个互动过程当然很重要,本书也做得很好。但非要把它普遍化和拔高化,未必能把论述做扎实的。11-16
  • 云雀在巴黎
    写得真好。尤其是前面五章关于档案、文件中用词的语义分析,对地方史料的梳理。但前面仍旧有一个问题,如果说,从“婚姻自由”到“婚姻自主”指向了都市理论在农村实践中发生的变化,自主一词在实践中被接受,那么与此同时,“婚姻”本身是否也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于农村产生了理解上的变化?“自由”与“自主”两个词指涉的主体在乡村社会是否是同一个?//后面两章跨度有些快,很多问题应该延展。11-14
  • 山羊皮
    “自由”与“自主”的语义区别来理解婚姻问题,蛮新颖,但是和其他领域试图挂钩的部分浅尝辄止11-12
  • lame-fish
    文艺夺权案例的跨时代兴衰。意识形态调整民间生活航线时,顺带使一部分农村女性作为主体从家庭财产附属剥离(最成功的是新凤霞自己,动荡时又是王宝钏剧本给她保护家庭的力量)。从边地低级军士加入战时短缺的婚配市场,激发了抢婚、强奸等社会冲突,有意思的是,旋即,激进的法律改革从自主迈向“自由”又因中高层男性需求。令人感动的是司法讨论和商量妥协的工作方式,为政权与为民众诚心结合,帮助被囚禁猪圈产女的女性回归自主。以革命话语收编(电影《刘巧儿》)地方价值观(韩起祥说书《刘巧团圆》与新凤霞的评剧《刘巧儿》),在家长制阵地短暂升起国家话语权,但是诡异又真实的是:在刘巧儿封芝琴为子女孙辈婚配操心时,又回到了她父辈的传统观念。有《王氏之死》般的以点带面手法。05-29
  • 朱颐钊
    贯穿全书的一个线索,是认为中共的婚姻政策,经历了从「自由」到「自主」的转变,也即从城市知识分子的革命热情转向立足根据地实际。但对于这一过程的证成,则颇有牵强之感。另外,延安时期,根据地在司法制度与法律适用上,对于重庆政府的服从程度,想必也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议题。05-19
  • mi_li_a
    提醒自己有空了要写长评11-02
  • 杨幽
    自由不等于自主(家长可以借助“离婚自由”的名号勒令女儿悔婚再嫁),自主也未必即带来自由(女性自身对于稳定家庭的需要大于五四叙事中的爱情需要)。革命如何深入农村动员妇女力量,纠缠的现代与乡土如何得到妥善安置,仍然是现代中国挥之不去的问题。妇女解放的指向是西方女权主义叙事中的个人自由,还是将妇女组织进入阶级政治?家庭与婚姻,代际之间关系的面目亦变得模糊。本书的处理虽未臻于尽善尽美,但是难能可贵地提出了重点问题,而非继承西方女性主义的解放/压迫二元叙事,从妇女的自主性而非真空中的“女性”概念出发,在动态历史中考索革命妇女解放叙事的沉降,意义卓著。05-14
  • DETECTANOMALy
    自主、自由、主体性、行动者、自我意识......所谓词语或者话语的力量不在于这个词本身有多华丽,而是它所能催化的行动以及行动带来的波澜。丛老师的这本书是典型的讲故事式论文,导论写的快赶上一章的内容了,详细说明了文章的缘起、指向的大问题、回应的学派和讨论等等话题,清晰明了,给后续的论证说明做了指向,也向读者敞开了讨论的大门。第一章到第七章是从现实案件的背景、内容到司法原则的立新再到新闻、文化的演变,完整体现了话语催化行动,行动丰富话语内涵的变化过程。05-23
  • 金玉
    女性研究、革命研究、根据地法律研究、历史与文学交叉研究、概念史研究……这是一本站在“风口”上的书,首先惊叹作者20世纪初选题目光之敏锐与毒辣,再者感叹在西方学术圈中社会科学方法论运用之娴熟。在读到本书之前,隐隐有怀疑作者是否有能力驾驭这样的题目,是惊喜还是烂尾?读罢,方觉得这是一本超出预期的佳作,丛小平老师对于“封张案”的挖掘与解读展现了其学术视野。总结本书印象深刻的两点:1.生物母亲形象与社会母亲形象之辨,对“李婶”形象的解读记忆深刻,这是当今女性主义运动需要处理的一大难题。2.作者讲:“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妇女都不是一个行为一致的整体,他们对政府政策和国家权力的反应基本上基于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利益”,一些女性运动在盲目地划分“自己”和“他们”的同时忽视了这背后的阶级差异值得深思。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