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余成普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医学人类学。曾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BMC Public Health、BMJ Open 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两本专著:《生命的礼物:血液捐赠的理论与实践》和《生命的延续:器官移植的全球语境与地方实践》。

内容简介

中国乡村居民易受关节炎、椎间盘疾病的困扰,且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病率正在快速上升,接近城市。《甜蜜的苦痛》结合既有的统计数据,系统梳理了中国乡村疾病谱近百年的变迁规律,提出慢性病的社会类型学,进而以一个村寨的民族志为基础,从疾病的解释框架、求医问药的实践和日常的道德生活三个面向展现了乡村慢性病人的患病经历。

《甜蜜的苦痛》认为,只有厘清社会制度、生计模式、文化心态、身体习性和慢性病之间的复杂关系,保持对中国乡村疾病谱转变及其内在逻辑的清醒认识,对慢性病人的生活世界进行深入考察,才有可能将慢性病(人)纳入社会文化整体脉络中加以探讨。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农村健康促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审慎进行,防止陷入或全盘肯定,或彻底否定,或简单照搬的单向思维。


余成普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医学人类学。曾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BMC Public Health、BMJ Open 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两本专著:《生命的礼物:血液捐赠的理论与实践》和《生命的延续:器官移植的全球语境与地方实践》。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苏拉维西
    很好的医学人类学著作。作者以“穷人为何罹患富贵病”为着眼点,深入湖南侗族村落进行多次田野调查,探寻“甜蜜苦痛”之真相:书名第一层含义是指,由于之前生命历程中的“苦日子”,现在的“好日子”不仅没有抵消农村老人的苦痛,反而令他们的病症出现转向、加深;第二层是指,当地的草医、巫医、西医三种医学体系的交织复杂为老人们的求医问药提供了支撑,这三种体系下的医患关系又嵌入进当地村落的日常伦理中,侧面展示人们面对疾病的态度与生活哲学;第三层是指对于慢性病患者的照护依旧运行于乡土伦理中,在加强亲人间爱与团结的之余,也带来各种情感的波折与家产的纷争。书末作者总结了慢性病的人类学研究路径、中国医学人类学的研究困境与疫情带来的学科可能性,很有见地。本书的故事十分动人,但理论升华似乎不够,还有些问题可以探讨(如医保)10-01
  • 完全错误的观念
    得说是当下国内这个议题下最系统的研究,对现在风靡的疾痛叙事和凯博文范式局限性的反思非常精准。不过和同系列的景著一样,可能更像社会学的调查和书写方法,也体现在“日常伦理”的概念在本书里更多指向关系纬度,而非政治、主体纬度等,因此也缺了对权力和不平等的批判,尤其是城乡间生命、医疗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学。09-26
  • 大笔记和大报本
    被慢性病困扰是一件非常非常常见的事。面对疾病的折磨、经济的压力…这一切是幸运还是不幸?!余老师这本书或能给我们启发。06-30
  • 济贫院长正太喵
    读完之后感觉,吴飞当年提出的“过日子”并非一个独到的发明,而是包括凯博文和本书作者在内的医学人类学者共同关心的一个话题:病患不仅需要医学的治疗还需要一个“道德生活”的空间。如果把道德生活、“过日子”视为某种精神胜利法或者对苦难的遮蔽,那就是反对这种医学人类学的范式。关于慢性疾病“过量的摄取”和“过量的损耗”两种来源。在日常语境里,不管是否合理,过量的摄取导致的三高疾病往往带有一定道德责难:病人在饮食和运动上缺乏自律。然而人们却基本不把过量损耗的原因——劳动视为一种恶(虽然批判996)。即使某教承认劳动就是给人类的苦难,但他们认为人类应该接受这种苦难。他们不会想到劳动是一个暴虐邪恶的daemon给人类的任性折磨,应该和这个daemon斗争。01-04
  • 小时
    我的论文应该怎么构思?不想写“照护”11-2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