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徐贲 1950年出生于苏州,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著作包括: 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Disenchanted Democracy、《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文化批评往何处去:八十年代末后的中国文化讨论》、《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全球正义和公民认同》、《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群众社会的两张面孔》,并编有《复归的素人:文字中的人生》(父亲徐干生的回忆文集)。

内容简介


这部理性沉潜的“公共随笔”文集使公共生活观察成为政治哲学的助手。纪德在《地粮》中写道:“重要的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看见的东西”。而对一个公共生活的观察者来说,观察的目光和观察的对象是同样重要的。他的特殊目光固然让他在许多人熟视无睹的对象中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样的目光也确实可以帮助别人对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再也不能熟视无睹,但是,他还需要有适宜的观察对象,越具体越细致越好,而最适宜的观察对象正是普通人公共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些随笔虽为时评,观照的是“这里”和“现在”,却都关乎公共生活长久而普遍的知识和道理。好的公共生活以民主来保障群体的公共“幸福”,它的伦理导向是鼓励美德,它的价值内涵是维护尊严,它的理智状态是推崇真实,它的智慧传统是接受教训。匮缺这些条件不是放弃和绝望的理由,因为所有这些幸福因素都不是命运的安排,只要我们愿意,都是可以习得的。

艾迪生用写作影响读者,让他们对社会形成一种相对精致、复杂,而非简单、粗糙的感觉和观察,学会以一种开明、平和、深入、令他人愉悦的方式,而非以粗暴对抗和争来吵去的方式谈论共同的问题。他的写作可以说就在不断为此设立标准和作出示范。21世纪初的中国需要理性公共话语,迫切的程度并不亚于18世纪初的英国。

——徐贲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一湄
    看似是在写对美国公共生活细节的观察,其实对比和批判暗藏在每一篇文章中。“好的民主”“好的公共生活”,不是一个概念,而是细节和每个具体事务的总和。本书174篇随笔,是从174个角度“相对精致、复杂”的观察,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在想:这些许多原本该是我的中学政治老师、历史老师教的常识,他们当初都讲了些什么啊!09-17
  • 梁一梦
    比熊某高明多了。有时候小文章比大文章还要实在。这本书封面设计不错,内页排版土得掉渣,像是业余者所为。我对“公共随笔”已经厌倦。05-07
  • 日立
    在美国大学任教的经历确实看出中美的诸多不同。排版太垃圾了,后面的文章质量不如前面的。没有考证,单从阅读来看,偏执的认为作者是教徒。05-10
  • 夕岸
    仅仅从徐贲描述的课堂讨论来看,中美大学的差距就很明显。02-17
  • 翁小样
    卢图借 41路上看完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280543/01-09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