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作者马克斯•文森(Markus Vinzent)是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神学历史教授,主要从事早期基督教、启蒙、现代神学研究,主持牛津大学教父研究国际学会,同时担任埃克哈特研究学刊编辑,著有《无执之道:埃克哈特研究》等。
译者郑淑红,伦敦国王学院神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师,特聘副研究员,译有《无执之道:埃克哈特研究》等。

内容简介

《保罗与马克安》以一个具体概念在公元1-2世纪这个时段的复杂演变为主轴,由此引出马克安(Marcion c. 85 – c. 160)独特的思想贡献,而马克安的再发现或者说对马克安的这样一种新颖解读又深化了我们对早期西方思想史的理解,进而对西方学界普遍接受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作者以提问的方式引导我们重新思考经典的成书过程并进一步反思与此相关的一些正统观念得以确立的缘由。各章的叙述兼顾文本与思想史两方面的内容,作者以娴熟的笔法将细腻的文本分析与宏阔的思想史考察糅合在一起,让我们看到马克安这个人物及其思想在纵向的历史演进与横向的学派竞争论辩当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


作者马克斯•文森(Markus Vinzent)是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神学历史教授,主要从事早期基督教、启蒙、现代神学研究,主持牛津大学教父研究国际学会,同时担任埃克哈特研究学刊编辑,著有《无执之道:埃克哈特研究》等。

译者郑淑红,伦敦国王学院神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师,特聘副研究员,译有《无执之道:埃克哈特研究》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人间惆怅客
    解釋了「基督復活」這個主題是如何從一開始並不被重視而直到四世紀成為基督教思想史最具影響力的事情之一。馬克安不愧為大靈知者。11-28
  • JeanChristophe
    勉强三星半,结论容易总结,重点在论证过程.耐心读完作者列举犹太社群死亡观和诸经典对保罗的处理并提出肉身复活叙事是为反驳马克安的天使论复活观,却未见其足够细致地强调后者何以重视复活(两点可见:为维护保罗合法身份而贬低十二使徒的地位;灵性化地解释子回归父,提示"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西3:2]);因既悬置神学立场又对主人公着墨不足,故只能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而为之争得个"思想史"地位;这思想史被等同于考古学,仅仅寻章摘句推断福音书或信经某些段落有意吸收/驳斥马克安,用"之前-之后"简单转折来谈基督复活如何从被忽视到成为核心,拯救论如何从羔羊和十字架转到"忠于复活事件"的方面,未必总能信人.12-31
  • 李九如
    马克安的思想并没有我打开书前所想象的那么有吸引力啊。再说了,保罗新观都见过了,今天的福音派还会怕马克安吗?现在神学系搞的学术,就跟左壬现在打捞革命史中各种非主流思想家差不多,是意图表明自己读书多么,我不知道该为哪边悲哀。07-03
  • 驺虞语
    花了一天草草翻完,或许并不有资格做评分。对于并不那么熟悉圣经的人来说,与其跟随作者一起在无数材料里共同观察观念史的脉络,毋宁可以成为一部新约的导论,观察作者如何从各个面向挖掘了新约的形成及正典化的历程。个人感受是,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保罗何以能够观看复活后的基督而以使徒的身份被擢升到第三天堂的,这就关切到复活的具体意义(灵-肉、上升-下降、牺牲-道成肉身、律法-信爱)与人的地位(保罗之“观看”)。我们似乎可以为诸说法间构建一个坐标,但我认为马克安注定是特殊的:他将作为一个原点之上的法向量,毕竟不论是马克安派还是反马克安派,都推动着早期教会的成熟化进程。我似乎偏向于这样的理解:人只能背对复活的基督(正如使徒那样)而以更隐秘的方式观看着基督(正如保罗那样),因此复活并非荣耀或胜利,而是苦痛与迷狂。10-15
  • יוֹחָנָן
    全文似乎就想说早期基督教并不重视“复活”,但是马克安这个大异端复活了保罗思想中的“复活”概念。然而马克安的“复活”概念与保罗所说的有相当大的差异,不能以现在的角度想当然地认为“复活”是什么意思。“复活”是基督教思想中极为重要的意象,因为基督若没有复活,我们的信便是徒然。复活带来的不是罪得赦免,而是我们在十字架与坟墓中与基督同死,基督作为初熟的果子死而复活,我们这些人也必然一起复活,这关乎“盼望”。(多说一句,马克安这种大异端应该被完全消灭,他的影响大到直到现在教会之中仍然有马克安思想的余孽,而且相当难以摆脱)05-2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