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阿部謹也(Abe Kinya)
1935年生,被譽為日本西洋中古史研究第一人,專攻德國中世紀史。年輕時曾在修道院生活,從此立下研究西洋中古史的想法。一橋大學社會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後,在一橋大學等校任教,最後擔任一橋大學校長。2006年逝世。
1970年代日本歷史學界深受年鑑學派及新社會史的影響,阿部是當時引領風潮的重要學者,與日本中世史名家網野善彥意氣相投。他早年留學德國,大量閱讀地方原文史料,對西方歷史及文化的思索甚深,後來也以這樣的研究基礎,在與日本文化的相異處找到新的視野,思考人與社會的關係,並重新檢視人類社會共通的歷史足跡。他自成一家之言,學術成就舉世公認,1997年榮獲日本政府頒發紫綬勛章。
阿部一生著作甚豐,擁有許多代表作,作品曾獲山多利學藝賞、大佛次郎賞及日本翻譯文化賞的肯定。他的研究著力於中世紀庶民社會,包括旅人、賤民、僧侶、騎士,或是刑罰、城市、性別、生死信仰等,面向廣闊又綿密。除了西洋中古史之外,晚年的他筆耕不輟,戮力於探究日本社會與日本人論。著有《在中世紀星空下》、《刑罰的社會史》、《中世紀的旅人們》、《「世界」是什麼》等作。
本書是阿部謹也的早期成名作,是奠定一生研究基礎的紀念碑。被他稱作「漫長研究生活中偶然綻放的一朵小花」的這項研究,原型論文最早刊載於1972年《思想》雜誌,1974年出版後長銷不墜,1988年發行文庫本。值得注意的是,筑摩書房2019年6月再版時,於26日在同社推特發表了「735年前的今天,德國哈梅恩地區發生兒童集體失蹤案件」推文,短時間內就獲得6千個讚,更讓本書銷售一空,一周內便再刷1萬5千本。銷售員表示它「就像一部神祕的推理小說,即使你平時不看歷史書,也會著迷於作者暗藏的伏筆,讀來酣暢爽快。」這顯示此書的魅力跨越時空,出版後將近50年的今日仍能獲得極高迴響。
譯者簡介
陳國維
政大歷史系畢業,現為專職譯者。相信「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考」,是真知的不二泉源。

内容简介

日本西洋中古史研究第一人 阿部謹也

媲美「貓大屠殺」「馬丹蓋赫返鄉記」的史學名著

「以民眾史為中心的社會史」微觀實踐

…………巡遊樂師.鼠患.孩童失蹤.饑荒.市民意識.移民勸誘.祭典狂歡.恍惚感…………

透過傳說推理解密過程,帶你進入神祕的中世紀庶民世界

從十三世紀德國城鎮的孩童集體失蹤事件,一窺中世紀世界的光與影

我所深刻關心的,不只是試著解開傳說之謎這樣的趣味,而是遠超過這些的東西──「130 名孩童下落不明」這件異常事態,背後隱藏了有關當時歐洲社會庶民生活的種種。無論 1284 年發生的這起事件背後到底蘊含怎樣的意義,當時哈梅恩人的悲傷與苦痛正超越時空,直抵我們內心;在趨近這些顛沛流離的時人生活之際,我們應該也能超越對傳說單純解謎般的興趣或好奇心,直接觸碰到歐洲社會史的某種底蘊吧。」──阿部謹也,於本書序言

「某座城市出現了一名神祕男子,他宣稱可以捕鼠,但要收取報酬。穿著繽紛服裝的他吹著笛子,果然吸引了城中的老鼠,一隻不剩地跟著他來到河邊,跳入水中。事成之後市民不願支付酬勞,於是生氣的捕鼠人再度出現,同樣吹著笛子,這次吸引的卻是城中的孩子們,跟著他走往山裡,不知去向。」

這是一則家喻戶曉的格林童話傳說。從啟蒙時代萊布尼茲以降的學者,很多人相信花衣魔笛手誘拐兒童的故事是真實存在的。他們提出了二十幾種解釋,包括兒童十字軍說、東方移民說、戰死說、病死說、魔鬼誘拐說、猶太教獻祭說、純然意外說、徵兵說等等,但由於缺乏明確證據,至今尚無定論。

同樣深受這則傳說吸引的阿部謹也,承繼過去西方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吹笛手傳說有其真實的歷史根源。他翻查到14世紀日耳曼哈梅恩市參事會紀錄,其中確實載明了1284年6月26日有130名兒童失蹤的情事。此外他也發現,原先吹笛手的故事與捕鼠人的故事是分開的,直到17世紀才合而為一。

至於1284年的哈梅恩市發生了什麼,孩童為何行蹤不明、去了哪兒,吹笛手的真實身分為何,礙於中世紀庶民史料的匱乏,阿部只能盡可能地貼近歷史事實。他採取的作法,是透過外部環境因素來理解這則傳說的出現:包括中世紀歐洲各地深受鼠患所苦、中東歐盛行的饑荒不幸記憶、城市居民對巡遊樂師的歧視與排斥、認為沒有體力勞動就不應獲得報酬的觀念、修道院與日耳曼諸侯為爭奪哈梅恩市領導權造成的地區衝突、祭典樂曲給居民帶來的狂歡解放狀態……諸如以上,這些社會條件及背景共同造就了吹笛手傳說的誕生。記憶在民眾心中不斷累積醞釀,哈梅恩市民不願再想起的傷痛也化作傳說,於口耳相傳之際不斷變形、重組,最後讓我們無法看清本來的面貌。

透過這樣的社會史關懷,阿部想要理解的是中世紀歐洲底層人民的世界,一個被過去知識階層所忽視、誤解的廣大神祕世界。他先分別就生活實況、經濟條件、城鄉關係等逐一解明背景,進而涉及民間信仰習俗和生命感受等群眾心理與集體意識層面,由此才能彰顯個別史料的連結脈絡,呈現其真正意義。他的歷史詮釋因而能更深更廣,能看見別人看不見的細節,更時時與自我生命經驗做對照。在他一步步的敘述鋪陳下,一個活生生的中世紀庶民世界如臨眼前,令人流連忘返。

《哈梅恩的吹笛手》是阿部謹也思索「以民眾史為中心的社會史如何成為可能」的微觀具體實踐,也是70年代新社會史的里程碑。閱讀本書,除能更加了解歐洲中世紀世界,不再認定其只是模糊的黑暗時代,同時也以不同角度看待歷史,特別是一般民眾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讓我們去反思以各種史料還原歷史的可能性,放下知識分子的理性尊嚴,學習用謹慎謙卑的同理心去看待史料。


阿部謹也(Abe Kinya)

1935年生,被譽為日本西洋中古史研究第一人,專攻德國中世紀史。年輕時曾在修道院生活,從此立下研究西洋中古史的想法。一橋大學社會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後,在一橋大學等校任教,最後擔任一橋大學校長。2006年逝世。

1970年代日本歷史學界深受年鑑學派及新社會史的影響,阿部是當時引領風潮的重要學者,與日本中世史名家網野善彥意氣相投。他早年留學德國,大量閱讀地方原文史料,對西方歷史及文化的思索甚深,後來也以這樣的研究基礎,在與日本文化的相異處找到新的視野,思考人與社會的關係,並重新檢視人類社會共通的歷史足跡。他自成一家之言,學術成就舉世公認,1997年榮獲日本政府頒發紫綬勛章。

阿部一生著作甚豐,擁有許多代表作,作品曾獲山多利學藝賞、大佛次郎賞及日本翻譯文化賞的肯定。他的研究著力於中世紀庶民社會,包括旅人、賤民、僧侶、騎士,...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讀起來才發現門檻比封面看起來的要高不少。像我這種對德國城市的認知僅限於德甲球隊的人,真的看得一頭冒水。講哈梅恩歷史那幾頁,一眼看上去全都是長長的德國城市譯名。如果日本讀者看原版,大概會是藤木直人.jpg的反應。切入點很有趣,但我以為重點會放在記憶與傳說的流變。講中世紀社會史的篇幅太多了,好不容易熬到第二部《吹笛手傳說的變形》,才發現內容不及想像中翔實。或許作者只是想借傳說講講中世紀社會史吧,其實也講得不錯。書中多次提及史料不足,那看來研究中國史還是比較幸福的,十三世紀的史料還真不少。話說此書1974年出版,將近半個世紀後才出了中譯本,知識的流轉真的很慢啊,羨慕那些會八國語言的人。01-30
  • Sotang
    閱於2021年1月8日01-09
  • 楊不歡
    寫、譯俱佳。前半篇有種鐵伊《時間的女兒》感覺,抽絲剝繭的歷史偵探,把故事中每一個意象和元素掰開來給你分析。後半篇便飛揚到時間之後,觀測故事在不同時空被賦予的意義。是很快可以讀完的研究。05-25
  • tigren
    简体版翻译太生硬,特意在 Readmoo 上找的繁体版看,流畅多了04-30
  • 竹汀瓯北西庄
    比简体字版翻译好太多了,可能有专业审订的人,所有专有名词(人名、地名、书名等)都给出了原名,这点对日语片假名很重要!04-2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