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冯茜,1988 年出生,四川成都人。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现为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经学文献、礼学与礼制史的研究。

内容简介

古人如何理解“礼”,是礼学思想史叙述的基本视角。礼是人为创作,还是自然生成?圣人制礼的实质是制作经典,还是保存历史制度?礼如何实现教化的意义?对这些核心议题的不同探讨,构成了传统礼学演进发展的张力。

礼学发展到唐宋之际,以文本解释为主的汉唐注疏传统日渐枯竭,宋人开始在“追法三代”的信念下,为“礼”重建思想根基。《唐宋之际礼学思想的转型》梳理了从赵匡、杜佑、聂崇义、刘敞、陈祥道,再到李觏、王安石、张载、二程、吕大临的礼学研究,最终落脚在朱熹对于不同礼学方法与思想的统摄上。这些唐宋之际的思想家对礼的规范性来源和人性论基础进行了重新阐释,由此实现了礼学思想与礼仪实践的历史转型。

冯茜,1988 年出生,四川成都人。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现为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经学文献、礼学与礼制史的研究。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三清喵
    90分,迄今为止北宋礼学思想研究的巅峰。基于唐宋变革说的理论,将唐宋之际的礼学变迁分作三个阶段,主张古人对礼学的解释具有文本性、普遍性、历史性三种路径,始于唐代赵匡与杜佑,成于北宋李觏、二程、陈祥道等。比较遗憾的是,全书虽系经学史的视角,却守哲学史的家法,擅长定点打桩式勾连线索。李觏、二程之流在北宋时期究竟有多大影响,恐怕更多是后世儒教赋予的价值,司马光、王安石、三苏似乎更具历史的意义。与此同时,儒教本位论遮蔽了许多关键性问题。譬如其宣称中晚唐儒学复兴,此论更多是后世儒家的想象。又如其断言李隆基以个人权威改造儒家礼制,认为赵恒亦步亦趋模仿明皇,显系过度抬高前者、过分贬低后者。两者以道改儒,自有道家逻辑,更有儒臣配合,此点不容小觑。05-01
  • 高籀
    华喆老师推重此书,细读一遍之后,其原因大致可以想见。桥本的序文写的非常性情,这种性情也恰是我之所好。然而,冯书里头剖析唐宋礼制之因革,有不少地方没有驾驭好绳子,这很可惜。冯著之关怀,书中也时见变动,不过看得出,最初似乎是想破除旧时研究里汉宋对立的起手范式。09-06
  • I
    从礼学思想的转型入手,窥探唐宋这一中国社会和思想变革的关键时段08-30
  • 这么近,那么远
    “礼学发展到唐宋之际,以文本解释为主的汉唐注疏传统日渐枯竭,宋人开始在“追法三代”的信念下,为“礼”重建思想根基。本书梳理了从赵匡、杜佑、聂崇义、刘敞、陈祥道,再到李觏、王安石、张载、二程、吕大临的礼学研究,最终落脚在朱熹对于不同礼学方法与思想的统摄上。这些唐宋之际的思想家对礼的规范性来源和人性论基础进行了重新阐释,由此实现了礼学思想与礼仪实践的历史转型。”02-04
  • 阿狸狸啦啦啦
    我努力看了。。。还是缺少礼学的知识,读起来吃力03-09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