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奈保尔爵士(1932-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32年出生于特里尼达岛上的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获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1953年取得学位后迁居伦敦,任职英国广播公司,1957年以《神秘按摩师》正式开始写作生涯。 奈保尔的作品以小说和游记为主,两者均获高度评价。代表作有:《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河湾》、《印度三部曲》等。 在成为诺贝尔奖得主之前,奈何尔已收获无数荣誉,如英国最富声望的布克奖、毛姆小说奖、莱思纪念奖、霍桑登奖等。1993年,获颁第一届大卫・柯恩英国文学奖,该奖旨在表扬“尚在人世的英国作家一生的成就”。 1990年,奈保尔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

内容简介

这一次的探访,奈保尔对印度和印度文化投入了更为复杂的理性和情感。尖俏的讽刺让位于沉郁乃至悲怆的分析与描述。千年古国的难题一一揭示,现实中的国度却未找到再生的原点。奈保尔的困境是印度的困境,也是我们的困境。《印度:受伤的文明》颇为激越,但也证明像奈保尔这样的小说家,可更快速也更有效地指出问题所在,比之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小组和各式专家有过之而不无及。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叶酱
    “印度是不能被评判的。印度只能以印度的方式被体验。 回归印度就是回归到世界深层秩序认知里,所有事物都固定化,神圣化,所有人都安之若素。”05-10
  • 甘草披萨
    第一世界国家各有各的特点,第三世界国家都是相似的。奈保尔非虚构类内容带来的熟悉感更为鲜明强烈,集体失忆症,拥抱幻觉不自知,废墟压着废墟,文明断裂的国度,比起贫困更可怕的是荒谬和愚昧,不是游记更像是考察报告,奈保尔特殊的“身陷其中的旁观者”身份,令他看得更清晰。怀疑印度人看后要怒火中烧。10-28
  • Blade King
    奈保尔的文字总有一种感染力,让人沉浸其中。看到这样的印度总让我想起梁漱溟对印度哲学的指责——向后看。个人的冥想内省,始终无法找到对未来的乐观。在变革时期,如奈保尔所言“无契约式的个人主义”,对民族国家建设的损害尤为显见。02-20
  • Ja
    对1970s的印度现状(尤其是思想观念)的批判是深刻的:印度教不适应印度现实;甘地的“无为”是对民族主义的玷污,不应有普适性(这恰巧成了民族独立运动30年来的的普遍思想现实),印度人必须有所欲求才能有所改变;以及这个特殊的国度无比复杂的社会机制与人际结构:宗族种姓、愚忠无为等等,构成了在印度进行(作者所意愿的符合西方尤其是英美意识形态的)社会改革的重重困难;……作者以一个人文工作者而非哲学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的眼光来理解和分析印度,独具慧眼,或许更切中印度民族的硬伤。其二,以西方式的自由民主价值观来诠释一个复杂的宗族种姓国度,这里有着一种文化霸权的睥睨态度。06-04
  • I thought Naipaul would be more intellectually capable than merely essentializing "India" through the nexus of ever unchanging caste-ism and religious mysticism, both of which I have seen very little, if not none, in West Bengal. He criticizes such essentialization but certainly practices it. Disappointing read.12-0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