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ring
    奈保尔印度游记三部曲的第二部,比起第一部,奈保尔对印度了解更深,思考的更多,评论也更尖刻:印度的危机并不是政治性的….也不仅仅是经济性的,所有这些不过是从不同方面反映着更大的危机,一个衰败中的文明的危机,其唯一的希望就在于更迅速的衰败。05-24
  • 半岛peninsula
    奈保尔的毒舌在印度三部曲的第一部中有所体会,这第二部简直是变本加厉,对印度的弊端毫不留情加以讥刺。遗憾的是也许有着文化隔阂,加上翻译还是有所阻碍,读起来比较碎片化。10-08
  • 米亚嘟嘟
    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印度01-12
  • 暴走系乙女药
    种姓上层的人自持身份,下层的人崇尚苦行,于是每个人都安于现状期待来世。文明停滞了。06-01
  • 恶鸟
    奈保尔对印度(尤其是圣雄甘地)这十几年间旅叙做了极为精彩提炼,印度人,在变化流动的外界事态与事物里,运用外面的现实来保持自我的延续,有着深远的魔幻世界和泛灵论思维,喜欢降低个人观察和判断力,用外部一切事物来锁定自我,从而期望达到接近纯粹直觉的生命。如果奈保尔批判的印度体验方式,和后来传入中国的禅学比较,会非常好玩,印度人天生就是外在世界尚未以分化独立形态存在,而我们需要修炼和开悟达到,唯一不同,就是印度人会停留在儿童一般发育不全的自我里,奈保尔直呼非常浅薄和惊人的无知。02-23
  • 如是奉星
    感谢奈保尔,让我不会肤浅地理解神圣和贫穷,更不会轻易地为文明贴上衰落和创新的标签。若说此书有何不足的话,那就是把"智识"的作用提高了,它究竟有多重要,估计需要人类整个历史才能做判断。09-12
  • 168 Hours
    印裔英国人看印度,都是文明古国,相对的可以和那些华裔外国人如何看中国,印度人看印度,中国人看中国这样四个象限做个比较研究~01-26
  • 西贝柳斯的食指
    “甘地唤醒了印度,却使其沉湎于自己的过去。”01-12
  • 离净语
    愤青姿势完爆天朝公知06-16
  • 天空
    太差了,除了两三个观点以外,不知道在说些什么东西12-14
  • I thought Naipaul would be more intellectually capable than merely essentializing "India" through the nexus of ever unchanging caste-ism and religious mysticism, both of which I have seen very little, if not none, in West Bengal. He criticizes such essentialization but certainly practices it. Disappointing read.12-06
  • Ja
    对1970s的印度现状(尤其是思想观念)的批判是深刻的:印度教不适应印度现实;甘地的“无为”是对民族主义的玷污,不应有普适性(这恰巧成了民族独立运动30年来的的普遍思想现实),印度人必须有所欲求才能有所改变;以及这个特殊的国度无比复杂的社会机制与人际结构:宗族种姓、愚忠无为等等,构成了在印度进行(作者所意愿的符合西方尤其是英美意识形态的)社会改革的重重困难;……作者以一个人文工作者而非哲学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的眼光来理解和分析印度,独具慧眼,或许更切中印度民族的硬伤。其二,以西方式的自由民主价值观来诠释一个复杂的宗族种姓国度,这里有着一种文化霸权的睥睨态度。06-04
  • Blade King
    奈保尔的文字总有一种感染力,让人沉浸其中。看到这样的印度总让我想起梁漱溟对印度哲学的指责——向后看。个人的冥想内省,始终无法找到对未来的乐观。在变革时期,如奈保尔所言“无契约式的个人主义”,对民族国家建设的损害尤为显见。02-20
  • 甘草披萨
    第一世界国家各有各的特点,第三世界国家都是相似的。奈保尔非虚构类内容带来的熟悉感更为鲜明强烈,集体失忆症,拥抱幻觉不自知,废墟压着废墟,文明断裂的国度,比起贫困更可怕的是荒谬和愚昧,不是游记更像是考察报告,奈保尔特殊的“身陷其中的旁观者”身份,令他看得更清晰。怀疑印度人看后要怒火中烧。10-28
  • 叶酱
    “印度是不能被评判的。印度只能以印度的方式被体验。 回归印度就是回归到世界深层秩序认知里,所有事物都固定化,神圣化,所有人都安之若素。”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