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康儒博(Robert Ford Campany),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范德堡大学亚洲研究和宗教学教授。研究领域为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六世纪的中国宗教史,以及宗教的跨文化比较。除本书(2009)外,还著有《述异:中国中古早期的志怪小说》(1996)、《与天地齐寿:葛洪<神仙传>翻译与研究》(2002)、《冥祥:中国中古早期的佛教灵应故事》(2012)等。

内容简介

求神问仙是中国中古时期宗教表达的重要形式,也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一直以来,中古时期的仙和修仙者都被描绘成一群神秘、隐匿的人。而康儒博在这项开创性研究中的看法则大异其趣。康氏认为,仙并未脱离社会,仙仅仅是诸多社会角色中的一个宗教角色,且在这种映照之下得以成立。修仙者不是绝世的,他们要在社会环境中寻求治病救人、预测未来、述异志怪的能力。《修仙》融合了多元的理论方法和坚实的中国古代文献,在此基础上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修仙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互动。它对修仙作为一种社会氛围的描摹非常新颖,它所提出的研究范式对理解其他社会中的圣人角色也具有创造性。《修仙》先后获得美国宗教学会2010年度宗教研究杰出著作奖和美国亚洲学会2011年度列文森奖。


康儒博(Robert Ford Campany),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范德堡大学亚洲研究和宗教学教授。研究领域为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六世纪的中国宗教史,以及宗教的跨文化比较。除《修仙》(2009)外,还著有《述异:中国中古早期的志怪小说》(1996)、《与天地齐寿:葛洪<神仙传>翻译与研究》(2002)、《冥祥:中国中古早期的佛教灵应故事》(2012)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Golden Bough
    第一章里的理论综述挺吸引人,“修仙者以脱离世俗社会的方式而与世俗社会关联”。但是后来的举例论证水平就显得不太高明了,材料太单薄,翻来覆去基本上都是葛洪的几本书,作者的古文功底也不好,时有谬误。最可惜的是,后文对修仙者所处的这种“不在却在”的状态的阐述是失败的,基本上把它还原到了“宗教如何吸引信徒”的社会学维度上,得出了一些连平庸都算不上的见解。到了最后,修仙者和骗子的形象趋于混同几乎不可辨,作者虽然希望把两者均视为一种叙事,从而来为自己辩护,但在我看来不太成功:就像某些西方的神秘学研究一样,研究者往往一开始就声称实践者不是单纯的傻瓜或骗子,但研究中实际表现出来的的确就是这样的形象,原本存在的某种张力就这样被纯粹外部的研究给抹杀掉了。05-22
  • 陈美芳˙Ꙫ˙
    修仙者所说的避免“五谷”(称为“断谷”、“不食五谷”),这样的饮食方法,不论细节如何,都指导修仙者应当最低限度地、或者完全地避免食用周围文化中所说的主食,而坚持食用其他东西。这些东西可以说是文明前的,或者说是天然的;通常就是纯粹的“气”(通过行气摄入),或者特定的能够提供气的稀有药草或者矿物成分。食用谷物(有组织的农业生产的产物)、进行烹饪以及生活在固定的农业社群中,构成了人类的独特特征。农业是所有其他改变以及后来的文明赖以发生的必要条件。多亏了火、烹调和纺织,死去的人才能够被妥善地安置在建筑良好的墓穴中,穿上精美的服装,并享用到煮熟了的食物和酒,这是通过留存至今的祭祀仪式体现的。烹调和农业是现有社会秩序、仪式的关键要素,所以, 通过攻击这些要素,反叙事反对现有的社会秩序。03-09
  • 南池子
    译本总体上是流畅的。康儒博把中国的“由人成神”的修仙与西方的Saint/圣徒研究作为对照,然后将修仙传记当做一种特殊的“生活叙事”来处理。“文化总集”这个词拽的也是挺够的,本质上还是认识论上的演绎式分类观念,并没有回答本质问题。其实这是个理所当然的前提,见信称义,不信则是屁。反正看完不想修仙了~【Alan Chan即陈金樑,Y. K. Lo即劳悦强,Lothar von Falkenhausen即罗泰;Fabrizio Pregadio的Great Clarity,即玄英的《太清》;“胡冈”应为“胡罔”。67前文都提到张光直,后文就没必要再Chang。Practically Religious不是指“事实宗教”而是说“实用的宗教”;P124注释“峦大”为“栾大”】04-30
  • 蜜三刀
    开头50页的理论扯皮,中间不过把仙话文本和修仙话语做一番类型学、主题学的摆弄,最后结论告诉读者神仙故事无非是一些古人也不知道真假我也无从断定其为真假的话语,感觉作者自己也被云山雾罩的话语的话语绕糊涂了。其实就是置历史语境和文献脉络于不顾的粗浅的仙话文学研究,为掩盖学术成色的不足,硬搬弄一些理论话语唬人。02-10
  • 恶鸟
    把一个玄之又玄的事情用学术剖析文献比较下寡然无味05-0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