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陈映芳,日本文学博士(社会学专业),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兼任华东师大城市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了《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个人专著)、《图像中的孩子——社会学的分析》(个人专著)、《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调查》(主撰)、《移民上海——52人的口述实录》(编著)和《我是这样考上大学的——70位大学生的自述》(编著)。

内容简介

作者所着眼的角色概念是联结社会与个人、用来分析其相互关联结构的中心概念。而作者用角色概念将这一特质巧妙地引出,在作为角色担当者的“年轻人”与“社会”之间,设置了“青年”这一角色类别作为中间项.据此设定了由这三项组成相互关系的这样一种理论框架,并以此作为分析模型。根据这个分析模型,作者可以分析角色的结构化过程。……

对于作者的这样一些独创性的着眼点,应该给予高度的评价。

相信作者的这项研究成果将对中国的社会学研究以及历史学研究贡献良多,就像它给日本的青年社会学以及中国社会研究做出了令人注目的贡献那样。

陈映芳,日本文学博士(社会学专业),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兼任华东师大城市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了《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个人专著)、《图像中的孩子——社会学的分析》(个人专著)、《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调查》(主撰)、《移民上海——52人的口述实录》(编著)和《我是这样考上大学的——70位大学生的自述》(编著)。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刺猬猬~减肥版
    作者视野宏大,用“青年”这个概念串起了二十世纪史,可见其雄心。不足之处便是“角色结构”这个理论框架起源于功能主义,本身就不适合拿来分析大变迁。理论框架不当,也就使得分析显杂乱,说理不够清楚。02-14
  • 王山芋
    框架值得学习,但内容挺一般的...我觉得是因为常用文本作论据而忽略了名实的距离,以及似乎总在自说自话地演绎而不是严谨地论述,许多结论的得出也相当武断,概念之间的路径很随意08-16
  • 平果
    陈的这本书以青年概念沟通年轻人与社会 并贯穿整个中国近现代史 其中对于青年概念的若干分析 以及社会对青年的期待等方面颇有可取之处 但同许多历史社会学的作品一样 该书长于架构 而疏于细节 而该书最后认为 青年这一社会角色已经渐趋解体 或可商榷 其实 大体相同的对象 历史学上研究不在少数 该书对历史学的研究吸收得并不算多 翻来覆去就是几部作品 也可能跟作者写作的时间有关系 总体来讲 三星半 为其视野 再加半星 06-01
  • 席幕瞳
    “青年”这个概念从何而来?在不同的年代,又着怎样的塑形和影响?可惜最后一章写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偏偏又不能着墨过多。06-19
  • 多摩君PC
    原创性差点,另外编辑实在不认真02-2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