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1918-1958),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1945年,他发表了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文章《摄影影象的本体论》。1950年代,他创办《电影手册》杂志,并担任主编。虽然巴赞英年早逝,未能亲自经历战后西方电影的一次创新时期——法国“新浪潮”的崛起。但是他的《电影手册》的同事们(即著名的《电影手册》派)掀起的“新浪潮”把他的理论实践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实美学的新气息。因此,安德烈•巴赞也被称为“‘新浪潮’精神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

内容简介

《巴赞论卓别林》是现代电影理论大师安德烈•巴赞关于卓别林的论文选集。巴赞智慧而细密地梳理了卓别林众多电影人物之间的脉络,并通过对卓别林电影语言的准确把握,完美地阐释了一代喜剧天才的风格与才情。《巴赞论卓别林》作为巴赞的遗世之作,另由特吕弗专撰前言,侯麦专撰后记,并收录了雷诺阿的文章,篇篇均为思想独立,观点鲜明的上佳之作。


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1918-1958),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1945年,他发表了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文章《摄影影象的本体论》。1950年代,他创办《电影手册》杂志,并担任主编。虽然巴赞英年早逝,未能亲自经历战后西方电影的一次创新时期——法国“新浪潮”的崛起。但是他的《电影手册》的同事们(即著名的《电影手册》派)掀起的“新浪潮”把他的理论实践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实美学的新气息。因此,安德烈•巴赞也被称为“‘新浪潮’精神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安提戈涅
    何其有幸,读到我最信任的影评家对我最喜爱的导演的评论,本书收入文章很丰富,填补了《电影是什么》(国内译本)中所欠缺的卓别林的部分,还收录了候麦及雷诺阿的批评。但是,最使人沉醉的还是巴赞,他几乎有着一种“文之醉”的魔力,他的电影沉思反过来甚至能增厚一部电影的深度,这是因为,巴赞所有的批评核心都是“人”而不是“技术”,他是最少谈论概念、术语与专有名词的影评家,他真正关怀的,是最个人的表现以及人最自然的存在状况。于卓别林,他要问的是——在与物的关系中,人是怎样游戏秩序、打乱秩序、使得物分崩离析的;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尤其是与弱女与孤儿的关系中),人是怎样争取自我的存在、夺回或者给予存在之标志物的。人与物的关系,本身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表征。另外,巴赞也具有整体性视野,他观察到卓电影的内部演进。01-10
  • 镜中
    在巴赞看来,卓别林的电影有三个阶段。首先是《凡尔杜先生》以前,夏尔洛作为卓别林构建出的一个神话中符号世界的实体,所以巴赞并没有说卓别林的电影怎么怎么样,而是以夏尔洛的视角来沟通起前期的一个神话体系。其次是《凡尔杜先生》,标志着夏尔洛神话体系的终结,用雷诺阿的话说,即卓别林开始直言不讳地批判社会,而非一种喜剧式的隐喻。最后则是《舞台春秋》,这部片抛弃了一切面具,以作者而非导演的身份直面观众,成为一种本真的苏格拉底式的自我演说。所以巴赞眼中的卓别林电影,并非风格的变化,而是一种「Ecce homo」的内在成长与本真显现。结构式与发展式的角度令人耳目一新12-10
  • 大奇特(Grinch)
    和86年中国电影出版社那本巴赞的《奥逊.威尔斯论评》在结构上是一样的,但是不如那本有趣。卓别林这本虽然仅有150多页,但专业性更浓一些,很多地方写的都很深有待重读。08-12
  • 无心
    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喜欢前三篇06-23
  • 像一把刀子
    他让电影为自己服务,而其他人则只服务于电影,这是因为他是大写的艺术家。05-1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