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次非
    太好。从卓别林童年,到夏尔洛,再到凡尔杜,如同河流涌入大海,一路上留下的是一层细细淘洗过的细土与金沙。10-26
  • 纪月航
    虽然只有150多页 但包含的内容却需要再读 精读!12-28
  • TomiOh
    还是应该把小胡子的电影系统看一遍再来读能更好理解09-16
  • 次等水货
    从《电影是什么?》中还能提取巴赞的只言片语将其奉为圭臬,《巴赞论卓别林》只是遗腹子。01-16
  • Alsoran
    凡尔杜先生的评论很棒。特吕弗说,夏尔洛先生并不是反社会(anti- social),而是游离于社会之外(asocial)。02-22
  • 李子鲤|Lilith
    巴赞,巴赞!我学了五年,才可以慢慢看懂你的高妙之处。你的心理有一个不灭的电影神话。10-25
  • Marni
    这种类型的书里,巴赞论卓别林是超级典范。04-20
  • 萨库拉
    巴赞对卓别林是真爱。08-01
  • godannar
    书有很多种读法。毛姆曾说《追忆逝水年华》的节选本可能才是伟大的,因为它舍去了那些冗长而腐朽的部分。且不论毛姆所强调的跳跃式阅读是否正确,但确实,并否所有书都是无懈可击。巴赞对卓别林的解读并不是天才的,不过至少他做到了公正。可惜的是他犯了法国人的老毛病——罗嗦。再者,他的情况也并非像普鲁斯特那样情有可原。01-05
  • 娃哈哈AD奶
    借用贾樟柯的一句话:和伟大的感受力相遇。12-30
  • 像一把刀子
    他让电影为自己服务,而其他人则只服务于电影,这是因为他是大写的艺术家。05-17
  • 无心
    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喜欢前三篇06-23
  • 大奇特(Grinch)
    和86年中国电影出版社那本巴赞的《奥逊.威尔斯论评》在结构上是一样的,但是不如那本有趣。卓别林这本虽然仅有150多页,但专业性更浓一些,很多地方写的都很深有待重读。08-12
  • 镜中
    在巴赞看来,卓别林的电影有三个阶段。首先是《凡尔杜先生》以前,夏尔洛作为卓别林构建出的一个神话中符号世界的实体,所以巴赞并没有说卓别林的电影怎么怎么样,而是以夏尔洛的视角来沟通起前期的一个神话体系。其次是《凡尔杜先生》,标志着夏尔洛神话体系的终结,用雷诺阿的话说,即卓别林开始直言不讳地批判社会,而非一种喜剧式的隐喻。最后则是《舞台春秋》,这部片抛弃了一切面具,以作者而非导演的身份直面观众,成为一种本真的苏格拉底式的自我演说。所以巴赞眼中的卓别林电影,并非风格的变化,而是一种「Ecce homo」的内在成长与本真显现。结构式与发展式的角度令人耳目一新12-10
  • 安提戈涅
    何其有幸,读到我最信任的影评家对我最喜爱的导演的评论,本书收入文章很丰富,填补了《电影是什么》(国内译本)中所欠缺的卓别林的部分,还收录了候麦及雷诺阿的批评。但是,最使人沉醉的还是巴赞,他几乎有着一种“文之醉”的魔力,他的电影沉思反过来甚至能增厚一部电影的深度,这是因为,巴赞所有的批评核心都是“人”而不是“技术”,他是最少谈论概念、术语与专有名词的影评家,他真正关怀的,是最个人的表现以及人最自然的存在状况。于卓别林,他要问的是——在与物的关系中,人是怎样游戏秩序、打乱秩序、使得物分崩离析的;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尤其是与弱女与孤儿的关系中),人是怎样争取自我的存在、夺回或者给予存在之标志物的。人与物的关系,本身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表征。另外,巴赞也具有整体性视野,他观察到卓电影的内部演进。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