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章永乐,浙江乐清人,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政治学博士(2008),北京大学法学学士(2002)。著有《旧邦新造:1911—1917》《万国竞争:康有为与维也纳体系的衰变》。

内容简介

“门罗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美国,作为一种地缘政治学概念,倡导“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为美国的区域霸权提供话语支持。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门罗主义”不仅在美国有了新的阐释方向,以服务于其对外扩张的政策,更流布出西半球、拓展至全世界,进行了一场“理论旅行”。

《此疆尔界》正是对“门罗主义”话语传播史的考察,重点梳理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对于“门罗主义”话语的认识与使用——美国如何在“门罗主义”的伪饰下实行“霸权主义”乃至“殖民主义”;德国如何将“门罗主义”与“大空间”“中欧”等概念结合,最终走向民族性极强的纳粹主义;日本如何以“门罗主义”为参考,形成“大东亚共荣”的概念,以行侵略之实;在中国,“门罗主义”话语如何在反满革命、军阀割据、抗日反殖民的不同形势下,发展出不同样式,中国的知识分子,又是如何对之加以利用或排斥的。

章永乐从政治史角度全面考察“门罗主义”话语的“全球化”变形,提供了一幅颇为整全的“门罗主义”历史图景。在这种历史图景的描绘中,不仅含有19世纪以来对世界秩序的思考,更契入了章永乐自《旧版新造》《万国竞争》以来深切的现实关怀——中国未来需要一种怎样的全球秩序想象?这种想象又与霸权的“门罗主义”有什么不同?只有通过对自身与人类整体秩序的历史认识,才能为我们想象21世纪及其未来的全球秩序提供最坚实的基础。


章永乐,浙江乐清人,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政治学博士(2008),北京大学法学学士(2002)。著有《旧邦新造:1911—1917》《万国竞争:康有为与维也纳体系的衰变》。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阅湖
    海裔师三部曲的收尾。对内打破“省域门罗主义”,致力于“旧邦新造”;对外抵抗“亚洲门罗主义”,求存于“万国竞争”。终而超越“门罗主义”之话语,实现“无此疆尔界”之理想。如何既凝视深渊,又心存光明——这是海裔师的思索,也当是中国的使命。05-13
  • Alexei
    很难想象这书能选进三联从书里...且不说作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尬吹,其对门罗主义的叙述有一股观察网的味道,很多地方让人很迷惑,怀疑作者是否真的理解当时美国的对外政策,如果连基本的史实都无法理清,也就别着急上施密特的理论了06-08
  • 历史理性
    作者对本课题用力甚勤,现实关心和家国情怀也令人共鸣,但是“门罗主义”这一“符号”毕竟不是施米特的空间理论,近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以及近代中国的地方主义等课题的中心问题,在日本的东亚秩序论中,“门罗主义话语”体现的是日美关系的症结,以及日本企图将区域主义与英美协调相调和的努力;在近代中国则是军绅政权下的一种“概念的通货膨胀”;而在德国的例子中甚至更多是施米特个人的一种“话术”,这些问题并不因为当事人挪用了“门罗主义”话语就自然具有了内在统一性,如果作者抓住话语的症结和缝合点深挖的话,或许能更加有所创获,但作者又采用了泛论的手法,往往像是一些熟悉的通论性内容加上了一顶“门罗主义”的帽子,就作者的视野和功力而言是令人感到遗憾的。08-04
  • 愚公
    章永乐,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本书是其撰写的一部以美国门罗主义为对象的政治思想史专著,内容涵盖三个部分,分别是美国门罗主义的提出与发展,对于亚洲秩序的影响,门罗主义对于中国的影响和中国如何摆脱门罗主义。作为政治思想史研究,其实选取一个主题并不困难,困难的在于我们如何梳理这个主义的来龙去脉。这部书最大的优势,其实也就是作者熟悉美国政治思想,所以在处理美国门罗主义在国际关系中的变迁,其实是有着自己的看法的。问题出在后面,即门罗主义对于亚洲,特别是对于中日产生的影响。如果跳出门罗主义的概念,我们独立分析美国的国际政策与外交,那么就会看到美国对于亚洲的政策,是受到传统英法体系的影响,而只有在二战后才能借助自身的能量重构国际秩序,而中日则代表了美国秩序在亚洲的扩展,事实上用门罗主义反而是一种自我设限。06-08
  • 寒江阁读书志
    这部著作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优点是作者将素来很少受国内学界关注的美国区域霸权理论作为一种“动态的概念”进行长时段、跨越空间的历史考察,新意迭出。缺点则是作者可能受限于法学专业背景,对于历史实证和分析程度明显不足,例如在分析美国的海外战略时,作者认为美国摆脱“门罗主义”的限制是在二战以后,可是事实上,一战后美国虽未加入国联,但从来没有缺席过国际政治,比如华盛顿会议、主持对德赔款等…05-3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