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迈克尔·波伦 Michael Pollan,美国首屈一指的饮食作家,其作品多次获得具有“美食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奖。
2009年获选《新闻周刊》十大思想领袖,2010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百位影响力人物”,2013年被《时代》周刊评选为“食物之神”。代表作《杂食者的两难》《烹》《为食物辩护》《吃的法则》至今仍是饮食写作的典范。
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新闻学教授及科学和环境新闻学奈特项目的主任,但迈克尔·波伦更像是一位热爱田野调查的美食侦探,从农场到超市,再到制作出各种美食的厨房,研究食物从产地到餐桌的过程,同时对饮食文化背后的人类社会困境进行思考。他也是自然爱好者,他将走访田园的体验化作优美而幽默的文字,为工业化食物链下的人类,指出一条古朴、美好且真实可行的路。

内容简介


自从人类开始围坐在一起共同进餐,饮食之道就与文化而不仅仅是生理需求,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透过饮食,将自然转化为文化。数百万年来,人类已经整合汇编了明智的饮食之道,包括饮食的禁忌、仪式和烹调方式。让我们避开有害的食物,摄取有益的食物,身为杂食者的人类便无须餐餐面对吃与不吃的两难。

然而,20世纪后半期,在工业化食品和不成熟营养学的推波助澜下,人类创造了新的食物链。餐桌上的食物与它的源头越来越远,而人类则萎缩在工业化食物链的末端,丧失了与自然之间的原始记忆,更无从判断哪些食物该吃,哪些不该吃。于是我们发现自己在的卖场与餐桌前面临杂食者的两难:要吃有机苹果还是普通苹果?如果要吃有机苹果,那要吃本地的还是进口的?要吃野生鱼还是养殖鱼?应该吃肉还是吃素?

如果吃素,要吃纯素还是乳素食?

作为美国饮食界的引领者,迈克尔·波伦长期关注饮食议题,企图在工业社会与田园自然中寻求调和。在《杂食者的两难》中,他以田园调查的方式走访农场、研发室、牧场、食品加工厂和超市,从产地一路追踪到餐桌,如侦探般地揭开现代食品的面貌,追寻现代饮食如何成为人类疾病的来源,给出了杂食者“到底要吃什么”的答案。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ly的读享生活
    这本书超过了我的预想。我只能从一个细部去阐释它的价值,无法完全展现它的宏阔范畴和缜密的思虑。希望作者所提及的问题能够引起重视。06-09
  • 阿子
    看着看着就觉得好绝望……然后好想吃粟米条。。对现代工业化农业生产充满了敬畏,但是又觉得这样迟早大家一起完蛋……回头得写一个长的读后感10-25
  • 韧勉
    本书很开脑洞,用一半篇幅讲万能的玉米推动人类食物链的革新,玉米的出现既能炒油产生经济价值,又能解决了饥荒,推动了混合农业的产生,甚至让纯饲养型农场被市场规律淘汰。作者指出牛与草的食物关系比人类想象的还要稳定的多。吃单一食物的动物都比较傻,杂食动物比单食动物聪明,因为他们要在吃的过程中学会分辨更好吃,以及食物搭配的模式。尤其是需要吃一些食物包括有毒与无毒种类的杂食动物,如敢吃蘑菇的,更聪明了。于是纯素食主义者是一种反社会发展规律的乌托邦行为,注定会消亡。12-14
  • 千千
    第一部分于我而言可算作是对当今食品工业的扫盲,搞清楚了一些基础作物的贸易价值和精加工食品里的坑。但作者这种二两干货八杯水的写法实在让人很难继续津津有味地看到最后。05-07
  • Amberose
    很好看,从不同的角度来解析现代人类在工业化食物链中的角色。五星推荐!06-19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