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埃内斯托·萨瓦托(Ernesto Sabato,1911—2011),阿根廷著名作家、画家、物理学家,1984年塞万提斯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有“心理小说三部曲”(《隧道》《英雄与坟墓》《毁灭者亚巴顿》)、回忆录《终了之前》等。

译者简介:
陈华,就职于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先后留学于古巴、秘鲁、西班牙,博士毕业于马德里自治大学。译有《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和《摩托日记》。

内容简介

❈ 20世纪拉美文学巨擘萨瓦托“小说三部曲”收官之作,《隧道》《英雄与坟墓》续篇

❈ 动乱宇宙困境、恐惧、孤独的目击证人,人类世界宗教、哲学、历史之永恒忧思

❈ 简体中文版首次面世

——————————

阿根廷经典作家萨瓦托长篇小说,是其“心理小说三部曲”(《隧道》《英雄与坟墓》《毁灭者亚巴顿》)之终章。“三部曲”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地关注现代人的孤独、焦虑与死亡,表达对人的存在与命运这一命题经年的探究和思考”。

《毁灭者亚巴顿》的主线是发生在1973年同一时间的三件事情:其一,“疯子”巴拉甘目睹的异象——一只长着七个头的巨龙盘踞在夜空中;其二,十七岁的纳乔看见挚爱的姐姐与房地产公司总裁有染;其三,二十三岁的马塞洛因与游击队员“小棍子”之间的友谊,在警察局地下室被酷刑折磨致死。

在主线之外,相当混乱地穿插了不同人物的对话、回忆、信函、会谈、新闻报道等。曾经在《隧道》和《英雄与坟墓》中出现过的角色,再次作为客体或主体出场,连作者本人也成为了书中的一个角色。最重要的已不是情节本身,而是其间的争论、思绪,涉及诸多话题的探讨:现实、宗教、哲学、历史、战争、革命、暴力、现实和超现实……作品具有典型的拉美文学魅力,又有独创之处。虽则阅读门槛较高,其文学价值、重要性却是毋庸置疑。

——————————

(博尔赫斯与萨瓦托)二人是对手,但不是在狭小的曲径上,而是在无限的宇宙中。博尔赫斯永远也写不出《毁灭者亚巴顿》;同样,萨瓦托永远也写不出《阿莱夫》。我观察到一个普通的细节;将来会有人译出它的象征意义。就是这两个杯子:在博尔赫斯的杯子里是水;在萨瓦托的杯子里是威士忌。

——《博尔赫斯与萨瓦托对话》


埃内斯托·萨瓦托(Ernesto Sabato,1911—2011),阿根廷著名作家、画家、物理学家,1984年塞万提斯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有“心理小说三部曲”(《隧道》《英雄与坟墓》《毁灭者亚巴顿》)、回忆录《终了之前》等。

译者简介:

陈华,就职于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先后留学于古巴、秘鲁、西班牙,博士毕业于马德里自治大学。译有《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和《摩托日记》。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白露未晞
    萨瓦托横跨科学与文学两界,并力图触摸哲学。不敢说自己全部看懂了,但就懂了的部分,颇为萨瓦托的广博深邃震撼。他的努力——阐释那些触及终极的命题:上帝与撒旦、灵魂与肉身、黑暗与光明……是任何一个认真看这本书的读者,都可以体察的。PS:因为人物、情节的交迭,看这本书之前,先看《隧道》《英雄与坟墓》为好。若未看过,一定要先看《译后记》,才不会迷失在迷宫中。05-19
  • 干燥的白季节
    多角度、多声部的复合式小说,颇有“拉美文学爆炸”的风格和基调,叙事、回忆、评论、虚构、抒情,混乱无序的表层下环环相扣的主题,对于曾在局里夫人研究室从事原子放射研究的萨瓦托来说,唯有此种书写方式能够接近非理性,挖掘并探究深藏于现实之中的梦与谵妄,以及梦与谵妄之中的大写的真实。06-29
  • Alain
    早就应该将拉美文学和魔幻现实主义这类硕大的词汇解绑了,富恩斯特曾谈到这片令人惊异的沃土的根本经验已经被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等作家分享,也被其他作家分享着,我们看到,被萨瓦托创造出来的萨瓦托,一个盘亘在角色头顶上的幽灵,一个大写的不可靠叙述者,却直接在文本内部呼唤文本的合法性,既然香蕉种植园里的黑人是“活生生的人”,那么布宜诺斯艾利斯广场上思考存在的学生也不应该被视作“病态的存在”,萨瓦托宣告自身作为“伟大的、心碎的创作者”的罪与罚:“被惩罚去见证这个动乱宇宙中的悲剧、困境、恐惧、战争、孤独。”06-30
  • kogvi
    一场密集而漫长的话语跋涉,我在中途窒息了。你们一定要来挑战。07-01
  • 百器徒然
    锁定年度十佳。声部众多,头绪纷繁,集合书信、回忆、剪报、自述等多种文体形式于一体,熔文学批评、理论创作、神学研究、哲学思考于一炉,虽然没有看过三部曲中的《隧道》和《英雄与坟墓》,可阅读起来并无太大影响,文本不易进入,不要试图捋出清晰的脉络,而是跟着萨瓦托的脚步去思考。书中关于文学创作的几封信、福楼拜和《包法利夫人》的分析、对撒旦和耶稣的颠覆性诠释以及对切格瓦拉的描写,是最精华也最有冲击力的部分。萨瓦托本人也在书中登场,自己写自己,既对自身问题做回答,也是一个有趣的不可靠叙述者。对阿根廷庇隆主义的提及和对切格瓦拉之死的描摹,更是凸显了古巴革命、智利政变对拉美作家的深刻影响:光明和黑暗本是一体,昔时和今日彼此见证。“一切都会过去,会被遗忘、被清除,包括环绕在那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周围的高墙与深壕。”09-1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