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巴黎第八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国际上非常活跃的左翼思想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与艺术实践,出版哲学著作、思想评论、戏剧作品等60余部,主要有《存在与事件》《主体理论》《非美学手册》《爱的多重奏》《柏拉图的理想国》等。

译者简介:
李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新迷影丛书”主编,著有《目光的伦理》《迷影文化史》等,译有《莱昂内往事》《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等。
许珍,东北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电影史、艺术史论,学术论文、译文发表于《电影艺术》《当代电影》《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内容简介

对阿兰·巴迪欧来说,电影是一种教育,一种生活的艺术,以及一种思想。自1950年代末至今,他撰写了三十多篇论述电影的文章,提供了哲学家看电影的一种视角与解释方式。从具有现代性的导演,如茂瑙、安东尼奥尼、塔蒂、戈达尔,到美国当代电影,如《黑客帝国》《木兰花》《完美的世界》,《论电影》涉及各种电影的风格,为读者呈现了过去五十年来电影发展的多样路径。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einstvckbrot
    当然作为一位站队马克思的左翼思想家要抛弃思想中的战斗性是不可能的,但也要说当站在一个纯粹影迷立场,巴丢所建构的电影评述往往才是最迷人的部分。04-07
  • Agilulfo
    某种意义上最糟糕的评论。为什么要这么谈电影?难道就不存在另一条路,更加直接,更加感性?《魂断威尼斯》开场展示了“主观静止”的理念,《诺斯费拉图》死亡国君登场的一系列镜头向我们展示了某物逼近的理念,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关心理念?如果不是“生活对快乐且不牢靠时光所做出的承诺和逃避”……为什么要自我欺骗?为什么不画真正的奥林匹亚?03-06
  • 华东师大出版社
    对阿兰·巴迪欧来说,电影是一种教育,一种生活的艺术,以及一种思想。自1950年代末至今,他撰写了三十多篇论述电影的文章,提供了哲学家看电影的一种视角与解释方式。从具有现代性的导演,如茂瑙、安东尼奥尼、塔蒂、戈达尔,到美国当代电影,如《黑客帝国》《木兰花》《完美的世界》,本书涉及各种电影的风格,为读者呈现了过去五十年来电影发展的多样路径。04-08
  • 寒枝雀静
    B / 还有不少片子没看所以粗略翻完。巴迪欧对电影几乎没有任何创建内部独立的统一概念的野心,他更多只是运用外在的哲学概念楔入作品。哪怕是在几篇集中的理论论述中,他采取的依然是事件、断裂、不纯性等对电影不具备直接限制的视点(其中有丰富的阿尔都塞痕迹),由此在一种足够开放的甚至近乎直观经验的条件下让作品完成真理生产,进而保证其非美学理论的非区隔性。因此他从电影中开掘的希望也并非某种纯粹的感知解放,而是一种朝向外部的潜能:电影被电影自身打败,既是一种“为柏拉图准备”的艺术,又有着“大众哲学”的可能——如此不同于先前对巴迪欧强调“内在性”的印象。BTW由于不同时期篇章衍生的一个话题大概是巴迪欧与手册的关系?对戈达尔大概是真爱吧?(英译本对比后:翻译是真的烂啊!!!扣半星!!!)06-01
  • holly2007
    整本书见证了Alain Badiou旁若无人的知识炫技,如尼采所谓的思想之飞舞,一度领略到些许智识运动之美,亦一消遣耳。快哉!快哉!07-0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