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天纲,1957年生于上海,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主任,上海宗教学会副会长。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思想文化史专业,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基督教、中国宗教以及上海文化研究。

内容简介

“中国礼仪之争”是发生在明末清初中国,扩展到欧洲,并对此后的西方和中国文化产生影响的大事件。争论的核心关乎中国人的祭祀仪式,如“敬天”“祭祖”“祀孔”等礼制。徐光启等儒家天主教徒皈依后保持祭祀,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则以“补儒易佛”的宽容态度加以容纳。这种做法后来受到怀疑,终于在康熙年间酿成冲突。莱布尼兹、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参与论战,欧洲“汉学”对此形成一系列看法,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思想史。《中国礼仪之争》使用新近公布的“中国礼仪之争”汉语文献,首次对这段历史做出详细描述,并指出其在明清史、教会史、中西文化交流和比较经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李天纲,1957年生于上海,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主任,上海宗教学会副会长。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思想文化史专业,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基督教、中国宗教以及上海文化研究。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Sayide
    《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选择了非民族主义的视角来做研究,“结语”中的一句话我仍然觉得可以坚持:“‘中国礼仪之争’后,西方‘汉学’‘东方学’,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次第发展,对异国、异族的文化普遍加深了理解,增加了兴趣。反观中国思想界,在明末清初短暂地对西方文化有过兴趣之后,马上又回到了帝国式的‘中国中心论’,以致后来思想界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到愚昧无知的程度。”07-27
  • frederiick
    问题依旧没有完全讲通讲透,更贴近东方视角。总体认为是很好的研究。01-25
  • 豆田之西
    副标题就是本书的框架。确实是一本好书。12-15
  • 川萍
    本书以叙事、史料与意义三个部分展开明末清初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礼仪之争”的全貌。叙事部分最佳。明末清初的“中国礼仪之争”既是中西观念的一次激烈碰撞,又是基督教内部多明我会与耶稣会等不同派别欧洲争斗在东亚的一次异国展演。围绕着中国人祭孔、祭祀先祖等问题,不同派别天主教徒之间、天主教徒与中国信徒之间,都勉力维持着沟通和交流,试图用对方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意义框架来维系中西文化的互通。作者对耶稣会传教策略的检讨可谓是发前人之为覆。利玛窦等“补儒易佛”的传教策略在华收获徐光启等上层士大夫支持的同时,也将儒家学说中的宗教性抹去,使之降格为一种伦理或哲学。相比之下,多明我会等却坚持儒学即宗教,具有一定的神学合理性。康熙帝对西学的开放态度、传教士带来的西学对近代中国学术思想转型的推动等,都是极有意思的题目。11-25
  • 阿华田
    补标,书评如何写尚无头绪。12-0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