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赓武,1930年生,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广泛涉猎东南亚史、海洋史、中国近现代史、海外华人史等领域的研究,著作等身。历任新加坡马来亚大学文学院院长、澳洲国立大学远东历史系主任、香港大学校长。自港大荣休后长居新加坡,对东南亚研究院(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Lee Kuan Yew School of Public Policy)及东亚研究所(East Asian Institute)等机构有推进之功。
2020年,王赓武获颁第四届「唐奖· 汉学奖」,及新加坡「殊功勋章」(Distinguished Service Order)。
译者林纹沛,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学士、历史学系硕士,现为专职译者。译有《从彼山到此山》、《一九一九,日本与中国:杜威夫妇的远东家书》(合译)等书。

内容简介

海外华人史学大家王赓武在年近九旬之际写下自己「长年半游牧生涯」的故事。他的人生以殖民时代的东南亚为起点,历经殖民、战争、动乱、革命,大半生在三大洲间迁徙,构成二十世纪的历史洪流之中一部丰富而独特的流浪史。

回忆录共两卷。上卷《家园何处是》回望王赓武充满不确定性和转折的少年经历,这段岁月对他影响至深,成为他治学和人生的底色。

王赓武1930 年在南洋出生,自小接受古典中文教育和正统英文教育。因日军入侵东南亚,他不得不辍学,数年间在街头游荡,以少年人本真的好奇心学会广东话、马来语、客家话、闽南语,并对殖民地错综复杂的「华人性」有了最初的领会。凭藉奇迹般的机缘,他在日本战败前夕重拾学业、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却亲身见证父母谆谆教导的那个故园中国终归于幻灭。然而,青年王赓武对「家园何处是」的困惑与不安在此际渐渐抚平。站在儿时经历为他塑造的「多重世界」交汇处,他「开始感到没有东西能挡在我认识万物的道路上」。

下卷《心安即是家》由王赓武与太太林娉婷合著,继续述说他们在情感和知性上的探索旅程。

~~~~~~~

「王赓武是一位在马来西亚、中国、英国、澳洲和新加坡广受赞誉的伟大的中国历史学家。《家園何處是》是他的自传,讲述了他的童年和在中国内外辗转求学的生涯,动人、亲切而又谦逊。」

—傅高义(Ezra Vogel,哈佛大学Henry Ford II社会科学荣休讲座教授)

「作为中国研究和东南亚华人研究的老前辈,王赓武以最亲切的方式书写了他在英属马来亚和中国的早年回忆。这种生命的起点有可能让他过漂泊不定的混乱生活,但他却航向了更恢宏的世界。」

—杜赞奇(Prasenjit Duara,杜克大学Oscar Tang讲座教授)


王赓武,1930年生,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广泛涉猎东南亚史、海洋史、中国近现代史、海外华人史等领域的研究,著作等身。历任新加坡马来亚大学文学院院长、澳洲国立大学远东历史系主任、香港大学校长。自港大荣休后长居新加坡,对东南亚研究院(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Lee Kuan Yew School of Public Policy)及东亚研究所(East Asian Institute)等机构有推进之功。

2020年,王赓武获颁第四届「唐奖· 汉学奖」,及新加坡「殊功勋章」(Distinguished Service Order)。

译者林纹沛,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学士、历史学系硕士,现为专职译者。译有《从彼山到此山》、《一九一九,日本与中国:杜威夫妇的远东家书》(...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litanerr
    “在我的成长时期,心目中的家园就是中国,我的父母来自那里,我们最终也要回到那里去。我记得自己只要碰到和中国相关的事物就升起混合无奈、愤怒而不服气的情绪,这种情绪常年郁积心中。父母在我十六岁时真的带我回去了。然而父亲热爱的中国熬不过上个世纪的种种苦难,即将在经受革命的洗礼之后变得物是人非。我重新打算未来,在从小被灌输的责任感和传承使命,与让心灵自由开放的渴望之间权衡。我和试图现代化的古老文明短暂相遇,却不是这个新中国想要的中国人。我只知自己拥有父母的爱,父母送给我此生最珍贵的财富:学习的动力。我想要交新朋友,希望不论注定前往何方,都能赢得信任尊重。我在马来生活将近十七年,在中国度过十八个月,但有时感觉我对两边的关心平分秋色。直到多年之后,我才终于体会两者并不冲突,双方的共存对我变得自然而然。”03-03
  • 57
    写得很淡,移民带来了移动视角,和许多内地历史的重大转折擦身而过,而他后来的人生选择,不期然成为对这段漂泊青春的反刍,并参与塑造了他的学术道路,也落定了相对多元和散点式的身份认同。在回望中反身发现了生命历程的逻辑性。母亲的文笔更惊艳啊。02-18
  • 江声走
    想起了《日久他乡是故乡》这首歌,一个华人的中国认同是如何渐渐转化为居住国认同的,种种造化因缘和个人的修为,这种告别与撕裂在王赓武身上可能是一种幸运。也可能同是殖民地的关系,再加上是对将近80年前的事物的回忆,王赓武记忆中的马来亚小城有种像拉美小说中的多元文化的魔幻感。11-17
  • 一块红布
    生逢乱世,王赓武和他的家人真的算是很幸运了……01-07
  • ラスカル
    7/1華人華僑研究中Oral history是非常重要的史料來源,我導曾說過海外華人講故事,男人就會講兄弟的不同命運,女人會講自己的墮胎經歷。王賡武作為著名的華人華僑研究者,這本回憶錄確實有許多有趣的點可以進行深入分析探討研究。自己的故事與母親小記交替進行,不同的視角下看出戰前中後南洋華人的心態的變化。書裡面很多細節都好有趣,福建華僑都仰慕陳嘉庚,傅斯年脾氣不好,日佔馬來亞時唯獨怡保沒有受到威脅,希望有機會拿著這本去怡保走走看看。「多元社會的牽引力強大,但中國各層面的文化魅力深不可當。直到多年之後我在終於體會兩者並不衝突,雙方的共存對我變得自然而然。」為何戰前一批華僑菁英對紅色中國存在著奇異的想像,這個問題可以繼續探討下去。07-0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