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传说是天帝藏书的地方
首页
读书
历史传记
家園何處是
举报
书名
家園何處是
作者
王賡武
格式
PDF
ISBN书号
9789882371989
出版年
2020-9
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页数
236
定价
USD 27.00
装帧
精装
豆瓣评论
LuckyGengh
怡保教会我没有恒常不变之事,变动随时可能降临,人们可能轻易就被从根切断。
12-20
李如是
战乱疫情时期读历史学家的作品别有一番味道,心里很安定。认同真是复杂、含混、易变的东西,华人对居住地马来亚的认同,同时对中国有着复杂而深的感情。
03-14
酸菜豆花鱼
下南洋的华人知识分子家庭视角的中国和马来西亚近代史,钦佩作者的父亲,日本统治下的隐忍和有家不能回的颠沛流离,让人感动。
02-08
文山
很开心的是在图书馆借到了这本书。这本是王先生回忆录的上卷,讲到了青少年时期辗转各地生活与求学的人生历程,也讲述了家族的故事和父母对其的传统与现代的教育方式。其实最有感触的是,战乱时代的海外华人心系国家、在外漂泊的沧桑岁月,身份认同出现了很多问题。还有感触最大的就是,民国末期那些传统文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固执坚守,与对国共的看法。就算是在天涯海角之外的东南亚各个岛屿,仍然教育后代学习传统国学经典。一个大师的培养离不开深厚的经典底蕴的滋养,也离不开世界眼光的开拓,中西兼容才是王道啊。
04-05
張摸魚
“我轉身離開了向斯大林的蘇俄靠攏、之後更激烈抨擊傳統的那個中國;我既非這個新中國想要的中國人,也非父親所希望的致力於成為‘有為有守之公民’的中國人。父親熱愛的中國熬不過上個世紀的種種苦難。”
09-26
楠腔北调
這本回憶錄寫的極好。我自己便對在海外長大的華人的人生經歷特別感興趣,再加上王賡武先生的成長背景。誠然戰亂搬遷的經歷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但從中經歷更多的文化環境,對學術有了更多的思考。作者於中英文化的交融中長大,父母有對重返中國的執念,作者的態度給了我特別多的啟發。果然是「沒有什麼能擋在我學習的道路上」
07-10
琴川游子
从作者的笔触中可知少年时期飘忽不定经历对他今后生涯的影响,有失有得,但总算机缘不差,在关键转捩点没有走错,幸甚!
06-10
迁徙的鸟
一百年漂泊+巨流河+大江大海
02-20
书各有命
“如今绝大多数中国人争相攀爬现代财富权势的高墙,钱璱之的毕生心血似乎只在这堵高墙投下清浅的影子,让人不胜唏嘘。”
09-04
Roger
没有东西能挡住我认识万物的道路上。
07-20
little daisy
王庚武的回忆录非常收敛。甚至这厚厚的两大本回忆录主要说的是爸妈的家族、自己从小到大学的求学经历,刚要讲到他去澳大利亚担任教职,书就结束了。其实只涵盖了他人生的前面一小部分,几乎不涉及对他人的“攻击”。他后来的任教经历更是只字未提。比如曾他在1986至1995年间担任香港大学校长。那是发生了非常多历史事件的香港。生在印尼,成长在英国殖民地马来西亚的王庚武一边在学校接受殖民地教育,一边在家听爸爸的中文课。即使在二战学校停学期间,他也从图书馆借书学习英文,积累阅读。又在爸爸打工寄宿的华人老板家,为老板讲每日广播简报,深入系统地整理世界版图知识。这像陈嘉映访谈里提到的,文 g休学期间,他和哥哥一起坐免费火车游历中国。在任何时候,这些人都能把握到机会,收获点什么。
10-24
ラスカル
7/1華人華僑研究中Oral history是非常重要的史料來源,我導曾說過海外華人講故事,男人就會講兄弟的不同命運,女人會講自己的墮胎經歷。王賡武作為著名的華人華僑研究者,這本回憶錄確實有許多有趣的點可以進行深入分析探討研究。自己的故事與母親小記交替進行,不同的視角下看出戰前中後南洋華人的心態的變化。書裡面很多細節都好有趣,福建華僑都仰慕陳嘉庚,傅斯年脾氣不好,日佔馬來亞時唯獨怡保沒有受到威脅,希望有機會拿著這本去怡保走走看看。「多元社會的牽引力強大,但中國各層面的文化魅力深不可當。直到多年之後我在終於體會兩者並不衝突,雙方的共存對我變得自然而然。」為何戰前一批華僑菁英對紅色中國存在著奇異的想像,這個問題可以繼續探討下去。
07-01
一块红布
生逢乱世,王赓武和他的家人真的算是很幸运了……
01-07
江声走
想起了《日久他乡是故乡》这首歌,一个华人的中国认同是如何渐渐转化为居住国认同的,种种造化因缘和个人的修为,这种告别与撕裂在王赓武身上可能是一种幸运。也可能同是殖民地的关系,再加上是对将近80年前的事物的回忆,王赓武记忆中的马来亚小城有种像拉美小说中的多元文化的魔幻感。
11-17
57
写得很淡,移民带来了移动视角,和许多内地历史的重大转折擦身而过,而他后来的人生选择,不期然成为对这段漂泊青春的反刍,并参与塑造了他的学术道路,也落定了相对多元和散点式的身份认同。在回望中反身发现了生命历程的逻辑性。母亲的文笔更惊艳啊。
02-18
litanerr
“在我的成长时期,心目中的家园就是中国,我的父母来自那里,我们最终也要回到那里去。我记得自己只要碰到和中国相关的事物就升起混合无奈、愤怒而不服气的情绪,这种情绪常年郁积心中。父母在我十六岁时真的带我回去了。然而父亲热爱的中国熬不过上个世纪的种种苦难,即将在经受革命的洗礼之后变得物是人非。我重新打算未来,在从小被灌输的责任感和传承使命,与让心灵自由开放的渴望之间权衡。我和试图现代化的古老文明短暂相遇,却不是这个新中国想要的中国人。我只知自己拥有父母的爱,父母送给我此生最珍贵的财富:学习的动力。我想要交新朋友,希望不论注定前往何方,都能赢得信任尊重。我在马来生活将近十七年,在中国度过十八个月,但有时感觉我对两边的关心平分秋色。直到多年之后,我才终于体会两者并不冲突,双方的共存对我变得自然而然。”
03-03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