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洪愛珠

本名洪于珺。一九八三年生,台北養成。倫敦藝術大學傳播學院畢,資深平面設計,大學兼任講師,工餘從事寫作,以記舊時日,家常吃食與經過之人。曾獲台北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鍾肇政文學獎,作品入選《九歌一○八年散文選》。

内容简介


★「台北文學獎」散文首獎得主洪愛珠首部著作。

★備受矚目、眾人垂涎敲碗的飲食書寫新聲音。

★舒國治、馬世芳、蔡珠兒、古碧玲、詹宏志、韓良憶、簡媜重量級推薦。

∣ 她的老派,是養成,是本性,也是鄉愁 ∣

她自小看著有頭家娘風範的外婆與母親,進出廚房,起灶架鍋,張羅數十家人員工日常吃食,宴請東南亞與中東等地賓客,哄嚷熱烈,直到滷肉飯、蒸冬瓜肉餅、芋棗甚至一碗煲粥,俱成為她日後的念想。

她曾與外婆、母親,三代女子,穿行在大稻埕與永樂市場,買鮑參翅肚、麵龜椪餅、胡椒肉桂蠶豆,見識老鋪的講究,練就一套對古早物什的擇選標準。

她熟稔蘆洲湧蓮寺周邊,在旺鋪裡食切仔麵黑白切與米苔目,飲青草涼茶,更向在地攤商習得剁雞的技巧,與若干習俗規矩。

如此種種,養出她一雙識貨的眼睛,一根敏銳的舌頭,一個老派的靈魂;更化作筆下時而雍容深情、時而輕俏意趣的篇章段落。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龍月堂的綠豆糕和鹽梅糕這類小姐點心,製得極細,以印著紅字的油紙包裝,內有六枚綠豆糕,每片僅指甲大小,化口沙碎精緻非常。將綠豆糕放舌尖,再抿口茶,就在口中化成一團芬芳的煙霧。」

〈粥事〉:「這種糜,是以碗就口,以筷子撥著吃的。手曲成弓形,拇指勾碗緣,食指撐在碗足,臉湊近,先啜一口泔,再食粥米。長輩餵嬰兒吃糜時,將糜舀在匙尖上, 送入小口前,臉湊近,頭輕搖,來回吹涼。吃糜時候,人垂眉斂目,神態最溫柔鬆軟。」

∣ 她的少女,是好奇,是清亮,是真的喜歡 ∣

「長長的百年的大街上,四顧僅餘我一人。」當至親家人一一遠行,她最終成為一個自擁廚房的女子。然循著吃食滋味,她重回那仿如傳說盛世的親族過往,再現早輩人的心志與作風。

她且飛港島,尋覓那一路喝到大的福建茶行鐵觀音;從曼谷買齊各尺寸的猴桃標白藥油;自檳城拎回一口像似外婆「烏鼎」的印度黑鐵鍋……

老食、老物、老鋪、老市場,是回返時間的甬道,是追尋記憶的線索。她還以此學會撫慰自己,做人待人,並學會看人間煙火,安身定心的過日子。

〈滷肉之家〉:「母後至今,如遇困難,無端端孤兒意識滋長起來的時候,就滷肉。慢慢切件、翻炒、滷一大鍋。趁熱下肚,以治心堵。當香氣開始流瀉在小公寓裡,就回去和兒時那個完整無缺的家族團圓。」

〈吃麵的兆頭〉:「憑藉吃麵,看清彼此的參差,有我趨吉避凶的直覺,和頻繁進出本地寺廟,可能的庇蔭。總之見識過不少感情成災的事,是從生活裡的碎石細沙開始崩塌的。事先有兆,不必自欺欺人。」

〈居家隔離式吃飯〉:「災難迫使太平盛世中的嬌人,重新面對生活基本技能,也算禍福相倚,實用的預習。人實在渺小,須盡量自強。煮飯即自強,餵飽自己照顧他人,以應人生萬變,一直一直來。」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且耐清贫读我书
    美食与亲情。“若有什么一生持续念想的菜色,赶得及,就应该设法学会。以后长路走远,恐怕前后无人,把一道家常菜反复练熟,随身携带,是自保的手段。逝者唤不回,如果连菜也丢了,味觉以后就再也无处可泊岸。”05-05
  • 丫几_粥
    底色是对母亲的祭奠,在回忆里游溯家中老人、老菜、老物什、菜市场…以及如何借助这些老派事物,在现如今的生活中稳定自我,语言软且脆,极喜。06-25
  • 川奈地吾
    此书刚出的时候,得到了出版界和文学界的卖力吆喝,这对于一个从来没有出过书的新人,而且是“饮食生活类”的散文,真是罕见。此书一刷在出版两周左右就已经售罄了,托朋友求购不得。读了几篇后觉得舒国治说的对——洪爱珠不单是写吃的写得好,她是写得好。07-20
  • 山清水x挑肥拣s
    文字的好,是完整未被打断,饱满未受挤压的生活状态和生命经验滋养出来的好。一种看似丰富的具体生活内容之下,正是这一点最吸引我,打动我。食物是相当平易近人的生活切面,又可以有丰富的情感联结。她写喝粥,我就自己熬了一锅粥,她写传统点心,我就出门去买栗子饼。所激发的不仅是对食物的欲望,也是尝试她的生活哲学的一点功利的决心。为那样一种整全的生命状态。眼下没有那样子的可供实践的生活舞台,只有一个可能性很小的空间,试着向上看,扎实地活。03-08
  • 野燒
    前半部4後半部3.5這樣 看完好想去大馬/台灣雲端書庫好大方嘿嘿快樂一天讀一點/救命…………大晚上看米粥豬油啥的實在太餓了……………(;´༎ຶД༎ຶ`)08-1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