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皮國立,1976年生於臺灣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歷史組專任助理教授。出版過《醫通中西—唐宗海與近代中醫危機》、《臺灣日日新—當中藥碰上西藥》、《近代中醫的身體與思想轉型——唐宗海與中西醫匯通時代》等學術專書,另與其他學者合編有高中歷史、大學歷史經典閱讀等教科書。在研究論文、會議論文、書評的部分,主要著重於中國醫學史、疾病史和身體史的研究範疇,也喜歡寫一些特定的近代軍事和政治史,特別是和科技、醫學、衛生有關的主題,目前成果約30餘篇。作者並致力促成「史家」與「醫者」兩方,進行對話並尋求方法論上的匯通,期待未來能將內、外史各自的優勢發揮出來,共創研究醫療史的新時代。個人部落格:(作者部落格-臺灣) 醫療史新時代(http://tw.myblog.yahoo.com/medicine-history/)(副站-大陸) 醫學史新生命 (http://blog.sina.com.cn/u/1561517563)

内容简介

一般人得了SARS、流行性感冒或法定傳染病,您敢去看中醫嗎?那些兇狠、來無影去無蹤的細菌、病毒,中醫們有辦法處理嗎?這不免讓人感到懷疑:也許中醫可以處理頭疼腦熱,但中藥可以殺死細菌嗎?也許,讀過這本書後,對上面這些問題,您會有全新的思考與不同於過往的見解。

從醫學史出發,本書帶領您穿梭時空,進入距今將近百年前的中國社會,重現一段中醫抗菌的奮鬥史。在中西醫衝突、論戰的民國時期,中醫是如何回應西方細菌學的衝擊?他們在西醫的科學實驗和一步步佔據國家衛生主權的過程中,怎麼運用自身的外感熱病知識體系,來構築一套中醫式的傳染病學,並且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中醫藥可以發揮的空間。

作者不盲從西方理論,從傳統文化中構思,創造從「重層醫史」的視角出發的新研究。先鋪陳出中西醫論爭的時代氛圍,並細心地關照了近代中醫在古典文獻、日常生活養生抗病、醫者志業和中西疾病觀的對話等各方面的史實,展現了全面的視角。受現代醫學影響,傳統中醫雖仍為民眾信任,但其實有很多論述與臨床技術其實是處在一種「準失傳」的狀態,多數中醫不去重視,民眾也不知道傳統中醫有何更強的能耐,更別奢望國家科研資源的大量挹注,這一切遂使傳統醫學的理論、生生之技的運用範圍,愈形窄化、順時流失,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歷史學研究不能與現實生活脫節,作者透過醫史的研究,希望能喚醒中醫們對自身體系的認識與自信,並期待更多民眾與知識分子(包括現代西醫與科學家)瞭解中醫文化之價值,走出百年來「廢中醫」的陰影,揚棄刻板的印象,也為自己的實際治療與日常養生,提供另外一種思考的可能性。

英文書介:

The Modern Chinese Medical History of Qi (pathogenic qi) and Bacteria-The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of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 and daily life

Does anyone infected with SARS, influenza or statutory infectious diseases dare to attend the clinic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an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deal with those vicious and invisible bacteria and viruses? It is doubtful whether TCM can kill bacteria or viruses. Perhaps this book can provide you with a brand new direction of thinking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perspectives for the aforementioned questions.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this book guides readers to explore and review the history of TCM’s fight against bacteria in Chinese society approximately a hundred years ago. In the era of Republic of China when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western medicine and TCM was intense, how could TCM respond to the impact of western bacteriology and use its own knowledge system of heat diseases to develop a TCM-based concept of infectious disease? The author intends to awaken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knowledge and confidence in their own systems by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Moreover, the author also hopes that more people and intellectuals (including modern western medicine practitioners and scientists) can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TCM, free themselves from the shadow of “useless TCM” for centuries, get rid of stereotypes and seek for a method to integrate various concept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mselves with another feasible technique and thinking in the aspects of disease treatment and daily health care.

皮國立,1976年生於臺灣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歷史組專任助理教授。出版過《醫通中西—唐宗海與近代中醫危機》、《臺灣日日新—當中藥碰上西藥》、《近代中醫的身體與思想轉型——唐宗海與中西醫匯通時代》等學術專書,另與其他學者合編有高中歷史、大學歷史經典閱讀等教科書。在研究論文、會議論文、書評的部分,主要著重於中國醫學史、疾病史和身體史的研究範疇,也喜歡寫一些特定的近代軍事和政治史,特別是和科技、醫學、衛生有關的主題,目前成果約30餘篇。作者並致力促成「史家」與「醫者」兩方,進行對話並尋求方法論上的匯通,期待未來能將內、外史各自的優勢發揮出來,共創研究醫療史的新時代。

個人部落格:

(作者部落格-臺灣) 醫療史新時代(http://tw.myblog.yahoo.com/medicine-history/)

(副站-大...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养猪家
    可作民国医疗理论史看,内史功力无敌。但是从硕论到博论,还是比较啰嗦…引文逻辑连接有些粗糙。另外“重层医史”对下层的论述是不是不够,有些重复上层之感,最直观的是没有用多少报纸…02-28
  • sanbilly
    对照老皮的博士论文,这本书还是有不少修订。真不容易。。我从中学到不少中医史的知识。近代中医的“重层医史”,需要对中医理论实践和西方医学史都有理解和训练。估计也只有老皮才能驾驭得了。04-09
  • Мишка
    关于中西医学思想范式相互作用的内容主要在第五章详论。民初中医界在温病派伤寒派之争逐渐平息,对于日嚣尘上的细菌学说不可再视而不见的大前提下,还是仅以中医为主,对细菌学所抛出的问题作出中医解答,湿热伤寒就是最好案例。说明民初中医并没有进入西医那种机械论的,强调对具体病原观察取证的知识范式,而还是强调一种以[气化]为中心的思想。这分歧究竟是何时缘起的呢?这背后还有这更基本的知识论的问题有待解决…07-13
  • 没想好
    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重层医史的概念,并给出实际史学研究的可能路径。美中不足在于,作者虽强调要将医学与日常生活结合,关注医学与社会的互动。但除了最后两章有涉及,前几章于史学学习者,太过医学专业。难以读懂。中医医籍再正典化的过程与尝试,未尝不是中西医博弈交汇的一个环节。01-0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