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温春来,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南民族史、明清社会经济史、历史人类学。主要著作有《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主编)等。

内容简介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已发现西南地区存在着夜郎、滇等大大小小的地方性政权,同时还分布着众多无君长统属的人群。作者在过去的著作中,以贵州西北部地区为例,探讨了有着自身地方性政权传统的人群,逐渐融入中国大一统王朝国家的历史进程。《身份、国家与记忆》主要通过6个人物的故事讲述了“彝族”精英是如何争取本族的独立族属地位的,原来他们一直被称为“倮”,从身份与记忆的层面,探讨这一进程对近代西南地区的影响,从而在学理上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现实性与合理性进行说明,并揭示西方学者的一些偏激观点在学理上所存在的问题。


温春来,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南民族史、明清社会经济史、历史人类学。主要著作有《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主编)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抵门杠
    囫囵吞枣地翻完,其实也不长,就是本小书。收获如下:第一是内边疆的概念,和我很多年的想法契合,虽有不同。滇东黔西的一堆亚国家的政权,有助于对“边疆”这个概念重新理解。第二是古代王朝是“财政国家”,即以税收为基准和边界的政治主体,而现代民族国家则是以法理为基准的,这样现代化的进程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两种政治主体的边界一致过程。第三,尽管作者一再强调认同,但我还是看得出来,黔西滇东的“彝”实际上和大小凉山原来的“彝”其实并非一回事。而作者为了他的观点要说他们是一回事这件事本身恰恰说明这是一场自民国伊始的民族认同运动,即安德森的共同体构建结果。第四,经历了一堆名词轰炸,我明白了黑白彝到底是怎么回事。第五,本书成功调动起我对从1872年以来的贵州西部文化发展和近现代化的兴趣。06-08
  • 优雅骑士
    如果说温老师前一部作品关注的是王朝国家如何进入具有自己政权、文字、礼仪以及政治法律传统的非汉族社会的问题,那么本书则主要探讨了具有“国家传统”的“夷”如何在近现代民族国家建构浪潮中争取明确的民族身份与政治地位。从宋至清初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分布于云贵高原的“娄素”曾建立起大大小小的政权组织,他们具有共同的族源记忆,并被利用本族文字书写的文献固定下来。同时他们与四川凉山的“诺苏”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改土归流以后,他们的身份意识仍未被摧毁。民国时期现实的政治环境与深植于过去的历史记忆深深影响了“夷族”的建构。“夷人”精英出于实际政治需要选择将汉文文献赋予他们的标签“夷”主体化并在地域上有所扩大,并将“白夷”等下层民众吸收进来,实现了从选择性共同体到普遍性共同体的转变,也影响到了建国以后的民族识别04-26
  • 笃散散
    20190309-20190528-20190529如同作者自己所说,“书名卖了一个大噱头,内容却短斤少两”,感觉本书算作《从“异域”到“旧疆”》的一个附录较为合适。05-29
  • 浥尘
    主流“五族共和”之外的执拗低音。中间二章故事讲述丰富但略输文采,首尾二章经验总结、理论概括清晰简练。中间对口述的偶尔感慨增添了历史的温度。而且口述文字保留了西南方言的特点,直接脑补方言口音,也是一乐~“哎呦,把他(蒋介石)捉来当娃子,要卖好多钱哦。”李仕安先生“消灭民族和宗教,就天下大同了”的境界,嗯…与马克思所见略同??12-05
  • .
    其实不是一本所谓的“学术专著”。但是作者的思路把时代、主题、篇幅不一的几篇文章集结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对于西南民族的叙述。作者自如出入于史料与现实之间,那些珍贵的口述材料更是动人。缺少下层视角等不足,作者已经在后记里交代了,而且对于这样一本有温度又足够生动的历史著作,也不想多做苛责。温老师是我见过的最为温柔可爱的师长之一,文字亦如其人。不过掩卷沉思,民族与认同等问题,对我个人而言,仍觉无解。(评论中纠结在nation问题的朋友,显然既没有注意引号的用法,也没有领会到作者的思路…)03-0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