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吉尔·德勒兹,法国哲学家。1925年1月18日生于法国巴黎,1944年中学毕业后就读于巴黎索邦大学哲学系。1957年任索邦大学哲学系助教,1960年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专员,1964年到1969年任里昂学院哲学教授,1969年接替米歇尔·福柯任巴黎第八大学哲学系教授直至1987年退休。1995年11月4日,因难忍肺疾折磨,从巴黎住处的窗户坠楼自杀。德勒兹的影响遍布人文科学的各个角落,代表作《反俄狄普斯》和《千座高原》业已取得世界性的声誉。
董强,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赴法国留学,旅居巴黎12年。早年师从世界文学大师昆德拉。1995年合作创办法国第一家以介绍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出版社“中国蓝”。1997年成为以法语写作的外籍作家,同年获博士学位。2001年起受聘北京大学法语系。主要著作有:中法双语诗集《远方的手》(1997),法语诗集《松绑的手》(1997),法语专著《亨利·米肖的现代诗与绘画》(1998),专著《梁宗岱:穿越象征主义》(北京,2004)等。回国后致力于翻译法语文学与美术著作,逾二十余部,包括《小说的艺术》、《波德莱尔传》、《云的理论——为了建立一种新的绘画史》、《西方1500年视觉艺术史》。目前正在主持翻译《西方绘画大辞典》(即出)。

内容简介

在福柯打开的新视野中,德勒兹是将疆域拓展得最宽的一位,文学、电影、绘画,不一而足。而这本论培根的作品,是德勒兹将哲学触角引向绘画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从中可以管窥德勒兹的基本哲学观念,尤其是德勒兹的思想方法。

德勒兹认为-弗兰西斯·培根的绘画以纯粹的形象取代了具象绘画,从而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找到了第三条道路,拯救了形象在20世纪的命运,在他之前,塞尚已经开始了类似的探索,而从更广的艺术史角度来讲,这一探索可以上溯到古埃及艺术。这一探索的本质,是用一种具有触摸能力的视觉,取代了纯粹的视觉,其间有哥特艺术与巴洛克艺术曾经偶尔达到了这样的视觉。


吉尔·德勒兹,法国哲学家。1925年1月18日生于法国巴黎,1944年中学毕业后就读于巴黎索邦大学哲学系。1957年任索邦大学哲学系助教,1960年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专员,1964年到1969年任里昂学院哲学教授,1969年接替米歇尔·福柯任巴黎第八大学哲学系教授直至1987年退休。1995年11月4日,因难忍肺疾折磨,从巴黎住处的窗户坠楼自杀。德勒兹的影响遍布人文科学的各个角落,代表作《反俄狄普斯》和《千座高原》业已取得世界性的声誉。

董强,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赴法国留学,旅居巴黎12年。早年师从世界文学大师昆德拉。1995年合作创办法国第一家以介绍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出版社“中国蓝”。1997年成为以法语写作的外籍作家,同年获博士学位。2001年起受聘北京大学法语系。主要著作有:中法双语诗集《远方的手》(1997),法语...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十了个十了个四
    得承认一个前提,值得谈论的话题早就已经谈论完了。当然,像蚂蚁那样舞动触须嗅出同类,的确是交谈的一种功能。但另一种则对人更重要,让话题变精深。这不单单指完备的体系化,有时候仅仅是插入一条“妙语”,多一个贴切的比方,或者创造一组概念。正如在数学中,常仅以“难度”来衡量题的重要性。09-23
  • malingcat
    哲学家的过度阐释,遇上画家的歇斯底里。好在有百分之十的真知灼见。01-24
  • 螺丝இ
    德勒兹老儿叨逼叨的功夫我真尼玛服了08-30
  • Eco
    “《感觉的逻辑》可以被看做是自《知觉现象学》以来人们读到的,人们可以想象出来的最怪异的书。在《知觉现象学》中,身体-有机体是通过一个原初意指网和世界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些原初意指则是从对物的知觉中产生的;而根据德勒兹在论述,幻象构成了物体不可穿透的、无体的表面;正是从这个残酷的拓扑过程中,某种东西被塑造出来,它虚假地将自身呈现为一个具有中心的有机体,并在它的边缘分布着逐渐远离的物体。不过,在更本质的地方,读者应该发现《感觉的逻辑》是最大胆的,甚至是最傲慢的一部形而上学专论。”——Foucault,《哲学剧场》01-24
  • Anna喃喃
    终于看完了。#小抄儿# 非意愿记忆:现时的感觉与过去的感觉,它们的交合、纠缠根本不需要记忆:比如欲望,但还有更深刻的,比如艺术。培根说他不喜欢照着真人画,而是更喜欢借助照片和记忆,绘画这个动作于是变成了”回想“。所有的东西都在打斗、搏斗。构成了搏斗或纠缠的,是在两个身体中的不同感觉的交合,而非相反。睡眠、欲望、艺术:这些都是纠缠与共振的场所,是搏斗的场地。05-1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