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自仁宗朝以降,北宋政府为因应西、北二方面之威胁,以“强兵”为目标进行各种军政改革工作。相关的军事政策不仅形成武举、武学、保甲等长期延续的制度,也改变了以“和戎”为核心的对外政策。从神宗朝开始,拓境行动积极展开,一改之前受制于敌的边防形势。但是,对外战争损耗大量的物资与人力,获致的成果却相当有限,从而在统治阶层内部引发激烈的和、战争议,成为无解的政治难题。因此,宋政府致力军政改革,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是理解北宋后半期历史发展时必须关注的议题。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三清喵
    与前书相比,此书的系统性略弱而深广度极强,集中探讨北宋后期的军政事务与外交政策,可与曾瑞龙先生遗著相证。方氏认为北宋由和变战的对外政策的转折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应该始于宋仁宗朝。武举与武学、兵农合一论、募兵制合理化、将从中御制的个案分析,均有力地论证其核心观点。祖宗之制对抗三代之法、永乐城影响的夸大论、元祐弃地突显和战与道德之纠葛,均令人备受启迪。附录对宋代政治史缺陷的总结,可与李立先生的评论互参。08-18
  • 栗子有毒
    五六七三篇很好,前几篇有些空泛,花入各人眼。1 常公凯申乃宋神宗转世,常公认为自己是和孙武比肩的兵家,神宗觉得自己是当代第一兵家,所以亲自部署,亲自指挥。2 宋夏关系简单说就是一个傻地主遇到一个刁奴才,地主打又打不过,送钱人家也不领情,自我感动之后恼羞成怒,却又没有办法,只能继续自我感动,我大送的送,能叫送吗?3 瞎jb搞一堆制度,啥用也没用,这么重的赋税,现代人还吹他妈风雅,你是两制以上官吗?11-01
  • 中世与近世之间
    比作者的博论好多了,不过也能看出来关于文武角色的思考仍然是本书的出发点,作者将其下延至宋代,提供了许多崭新的观点。附录的文章关于宋代政治史研究的局限分析的十分全面,当然最核心的还是要对史料加以深入分析和批判,也要突破宋人对于宋史认知的局限,作者特以永乐之役为例提到了权力斗争与政治立场对于战争书写的影响,宋代文官甚至故意夸大战争的损失。作者认为北宋对外政策在仁宗朝便已发生转变,且倡议者多为文官,打破了文官主和的固有印象,然而文官对于军事的重视仍然是以“文”的理念处理“武”的问题,因此仍归于失败,作者以武举为例进行了分析,不过本章倘若以狄青形象的书写作为个案讨论或许更好。关于府兵制和募兵制的理想化与形塑的分析,我认为是全书最出彩的地方,宋人对于这些制度的讨论与争议对后世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10-10
  • 金智媛
    方震华先生的论文集 和曾瑞龙 雷家圣 姜勇等先生不同 方氏认为仁宗以降 文人士大夫也推动了北宋的西北拓边浪潮 同时方氏也批评了“强干弱枝” “将从中御”的内政主导论 从信息传递等实际操作的角度考察北宋的军事活动 批评神宗“乾刚独断 ”“刚愎自用”以及部分士人“纸上谈兵” 也大快人心 和何冠环先生一样 认为所谓的“重文轻武”等 其实 只存在于宋代文人的历史再想象之中 切不可盲信 也不可以论带史 忽视史料的时空背景 断章取义 也指出了宋代士人喜“讳胜言败” 夸大战败的后果......但对于 范仲淹“修武备” 简单认为其只是想恢复府兵制 有失片面 考《答手诏条陈十事》“修武备”条陈全文 范主张的是发展民兵 结合他在西北发展弓箭手等可证......11-13
  • 惠山老翁
    书的前半部分是极好的“知识考古学”,宋人构建了一整套有关武举、府兵与民兵的神话,说得连自己都信了。书的后半部分则大可与曾瑞龙的〈拓边西北〉对读,证明对西夏的战事,一多半全葬送在“微操大师”神宗的手里,这位仁兄拿着错误的对境图,在宫里大谈用兵“奇正之法”的死样,证明自己果然是“英勇无敌屁股中箭”的太宗血脉。这“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的“微操绝学”因着八百多年后常公凯申而再度发扬光大。11-03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