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梅芙·布伦南(1917-1993),爱尔兰作家、记者,生于都柏林,1934年因父亲被爱尔兰自由邦政府任命为首任驻美大使而移居美国。曾为《纽约客》专职作家,发表过大量短篇小说、散文和新闻报道,被视为爱尔兰女性主义文学先驱;后精神失常,晚景凄凉,1993年在美国一家养老院病逝。 从1980年代末开始,梅芙·布伦南的传奇经历及其在纸页上创造的世界重新引起美国文坛关注。1997年被重新结集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情感之泉》和2000年出版的中篇小说遗作《访客》受到艾丽丝·门罗、艾德娜·奥布莱恩、安妮·恩莱特等众多当代作家推崇。

内容简介

《情感之泉》是侨居美国的爱尔兰离散作家梅芙·布伦南去世以后,由出版界重新整理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录21篇,它们以都柏林某条小街几户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为轨迹,描摹了极具爱尔兰风情的世俗场景及家庭关系,时而互文,互为补缺。

作者以最汹涌的压抑和最无声的激情借此串联起一个“顺从,但野马也无法从她的体内拽出任何东西来”的女人的一生。这些闪烁着作者童年影子,甚至暗合其父母生平的故事篇篇充满奇迹;她深入夫妻之间每一个隐秘的角落,解剖情感的浮尘,将秘密逼出隐身之地,而一些最感人的故事却奇妙得几乎完全无事发生。其意象之深远,平淡如水却又残酷尖刻到“能修剪篱笆”的文字,用《纽约时报》书评中的话说,“足以使布伦南回归她缺席已久的虚构小说的世界级宴席上来”。

梅芙·布伦南(1917-1993),爱尔兰作家、记者,生于都柏林,1934年因父亲被爱尔兰自由邦政府任命为首任驻美大使而移居美国。曾为《纽约客》专职作家,发表过大量短篇小说、散文和新闻报道,被视为爱尔兰女性主义文学先驱;后精神失常,晚景凄凉,1993年在美国一家养老院病逝。

从1980年代末开始,梅芙·布伦南的传奇经历及其在纸页上创造的世界重新引起美国文坛关注。1997年被重新结集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情感之泉》和2000年出版的中篇小说遗作《访客》受到艾丽丝·门罗、艾德娜·奥布莱恩、安妮·恩莱特等众多当代作家推崇。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 CaR
    好喜欢。三类故事,三组主人公,用不同的短篇小说拼拼图,仿佛在用复眼看人生。作者冷酷地打开投影仪,把婚姻对人的消磨打在空白的墙上:反复地写一些细节来塑造形象,漫长地写观察到的天色和地毯纹样来渲染孤独,让困在婚姻中的男男女女深陷无声的憎恶和无望的麻木,把生活变成相似行为的重复,变成对昔日回忆的美化,变成对沙发、对花园、对单独旅行的执拗。你从前总是以为情感会如同泉水一般涌动不绝,但现在只能听到时间像沙子一样从身体里漏出去的巨大声响。04-16
  • 阿菜菜
    不喜欢,或许是作者刻意为之,文字像生活一样平淡反复,花费了很大耐心才读完。不太好的阅读体验。04-20
  • Icarus
    惊人地好,完全不逊色门罗。想起康堤在《展开讲讲》里批评《可怜的东西》时说她想看的进化模式是“人-女人”而不是“猴儿-人-女人”。大概因为年龄原因,这个排序在我这里其实是“猴儿-男人-女人-人”。我觉得人性和人的处境有超越性别的共通之处,这正是一流作品的着眼点。布伦南小说的心理描写极其惊人,把一秒再分成十份,用大厂黑话说就是“读空气的颗粒度”惊人。尽管她对女性在家庭中的卑微压抑、恐惧茫然、爱恨交织的生活感受描述得极为精准纤细,但她对男人的傲慢、恐惧、渴求与虚无同样表述精准。她写的是“人”的困境,是在时间里被扭曲和窒息的人的丧失。千万不别被前面几个短篇的平庸迷惑而弃读,一定要读下去。如果说“让N人给S人一点震撼”,那么刻板地说这本书大概会让S人落荒而逃?总之它已提前预定我的2024年度Top3。03-09
  • 快乐薯条
    布伦南说的对,情感已经把我思考的能力摧毁了,我不必再去思考清楚了。休伯特夫妇和巴戈特夫妇的冗长短篇看得我一万个没耐心,漫长的婚约、茫然的苦痛、循环的人生,我们东亚人处处都在体会,你们白人还需要文学提点04-23
  • 毒妇脸少女心。
    仿佛在与镜子中的自己对视的一本“镜像式”体验小说,故事中“女人的一生”历经最汹涌的压抑和最无声的激情,以一种相当平静的姿态下沉,爱尔兰家庭生活俯拾皆是的是同我们生息与共的东西和情感,梅芙•布伦南很会写,将自己从前的影子布嵌其中,而一些最感人的故事却奇妙得几乎完全无事发生,近乎于「水消失在水中」。男性视角带着一贯的世俗意义上的轻蔑与厌倦,女性视角则充满了漠视一切的孤独,男男女女惯性地扮演他们的角色,情感间的联结,就像那只是一小块冰,如今融掉了。但世界仍在徐徐旋转,只是爱消失了。 12-2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