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旭,生于1971年,1999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兼任北京大学法国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德国哲学、法国哲学、政治哲学以及基督教神学。主要著作有《卡尔·巴特神学研究》(2005)、《上帝死了,神学何为?二十世纪基督教神学基本问题》(2010)等。

内容简介

《礼物》着重介绍了当今西学新潮“法国现象学的神学转折”运动集大成者马里翁的“礼物现象学”,它被称做是“20世纪现象学第三次浪潮”最重要的成就。探究马里翁哲学的问题意识的起源与推进问题的路数,就要从尼采和海德格尔一直讲到列维纳斯和德里达,因此,尼采、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德里达这四大哲学家也和马里翁一起成为《礼物》的主角。此外,《礼物》也讨论了莫斯、列维—斯特劳斯、葛兰言、巴塔耶等法国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相关研究,全面勾勒了“礼物研究”在当代法国思想中的那段思想谱系,展示了“礼物”话语模式在当今人文科学中的范式地位。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风间隼
    煞费苦心地用“礼物”穿起了二十世纪以来的哲学史,中国部分有点旁逸斜出(跟着“礼物”的中译绕到了礼法),海德格尔部分把ereignis译成“存在的赠予事件”来附会礼物有点勉强,其他的都很好,信息量大,对人类学也有启发。人类学者恐怕完全不能理解为啥赠予就变成了不可能的,也难以理解为啥他者的可能性为啥引申到了存在的被赠予者就是上帝。西哲从尼采叛出基督教就没走对路,沿着现象学-存在主义-犹太教绕了一大圈又被带回了基督教。中国人类学再跟着他们绕,绕一千年也等不来弥赛亚,这就是这本书最大的启示。05-08
  • 哭之笑之
    我真是一个喜欢看综述的垃圾。莫斯、列维-施特劳斯人类学的“礼物”和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德里达、马里翁现象学的“赠予”真的能一起讲吗?好朋友自然有不求回赠的纯粹礼物,普通关系就是债务了。09-29
  • 陆钓雪de飘飘
    “礼物研究”在当代法国思想史中的这段思想谱系,发端于莫斯的“礼物人类学”,期间经过了两个在当代法国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列维—斯特劳斯和巴塔耶对莫斯的礼物研究范式的批判,在德里达的“礼物解构”与马里翁的“礼物现象学”的新哲学话语模式那里达到一个顶峰。而要深究德里达与马里翁哲学话语的渊源,就不能不论及尼采和海德格尔这两位最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对他们的决定性的影响,也不能略过他们的老师列维纳斯这位二十世纪下半叶法国最富原创性的哲学家。11-22
  • יוֹחָנָן
    张旭老师的这本书感觉有点说的不痛不痒,有时候不知道他的点是什么,而且解读得不是很深,不过是当年福柯小组的一员。04-24
  • 安提戈涅
    配合读书会读的,重复的地方太多。12-0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