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Siegfried Kracauer,1889—1966),著名批评家、社会学家和电影理论家。生于德国,早年为《法兰克福报》的记者、时事评论员,因持续撰文对“纳粹”进行批评,1933年被迫流亡巴黎,后于1941年辗转到达纽约,成为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特聘研究员,随后又在多个研究所从事社会学研究。他的写作涉及小说、文论、社会调查、电影理论和哲学研究等多个领域。代表作有《雇员们》、《大众装饰》、《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电影的理论》等。

内容简介

《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全名为《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国电影心理史》,1947年成书于美国,作者为德国著名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是一份魏玛共和国时期电影史研究的成果。克拉考尔在1941年4月25日到达美国后便着手这项准备多年的计划,他当时的身份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电影资料馆馆长艾里斯·巴里的“特别助理”,此项研究先后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古根海姆基金会的资助。

在这部作品中,克拉考尔通过分析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的德国影片,检视了从1918年至1933年的德国历史,借以展现“一战”后德国人的心理图景。在二十年代的德国影片中,他追踪到一些反复出现的视觉和叙事母题,他认为这些母题暴露了德国人对混乱的恐惧和对秩序的渴望,以致他们甘愿臣服于威权统治。克拉考尔在书中开辟了探查电影美学、一个民族(魏玛时期德国人)的普遍心理状况以及同时期社会、政治现实之间关联的新领域,并提出一项惊人的(时至今日仍有争议的)主张:作为通俗艺术的电影为人们洞察一个民族的无意识动机和幻想提供了可能。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Siegfried Kracauer,1889—1966),著名批评家、社会学家和电影理论家。生于德国,早年为《法兰克福报》的记者、时事评论员,因持续撰文对“纳粹”进行批评,1933年被迫流亡巴黎,后于1941年辗转到达纽约,成为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特聘研究员,随后又在多个研究所从事社会学研究。他的写作涉及小说、文论、社会调查、电影理论和哲学研究等多个领域。代表作有《雇员们》、《大众装饰》、《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电影的理论》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缺德梅
    1.影评部分未读。观影一片空白,徒被剧透尔,事实上,正文部分就已经剧透了我一脸。2.拉锯战,读得很疲惫,了解过少是一方面,但因其导致的怀疑才是让我浮光掠影的原因,一直有缺乏论证、想法先行、强行解读等等批评在脑中浮现,但书中所分析的又难证伪,只能将信将疑。3.历史、社会、心理方面没有太大收获,倒是走进魏玛电影史里才是真正让我激动之处,激动之处可能在于我意识到,如果我生于当时的时代,我有可能会因此厌恶它们,但在现在,无论这些电影当时是刻意回避现实,还是反应麻痹的心理,还是避重就轻,或者干脆为专制辩护,它们的魅力都不会消退,政治因素被时间淡化了,电影的纯粹的美似乎展现在我的眼前并且我几乎相信了。4.这么多人名里最熟悉的弗里茨朗似乎被批评了好多次。03-11
  • 七七|烂柯人bot
    精彩的电影意识形态与无意识分析,只不过加上了纳粹时期电影研究和刊登在报刊上的影评导致书坑爹的厚08-09
  • 小易甫
    目前国内出版的德国电影最佳著作。01-13
  • 王水波蛋狐
    买了 从来都没读下去过..........12-05
  • 肥嘟嘟左卫门
    克拉考尔主要论述了希特勒出现之前德国电影中的威权预示,不同于很多理论著作将电影视作艺术,而是从电影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角度洞察德国的集体无意识,形式上的装饰特征与权威特性与中国左翼电影、十七年电影、文革电影遥相呼应。“自封头衔的卡里加利将无数凯撒催眠至死…银幕上为人熟悉的众多母题随着恶行的推进变为现实。”书中对在电影史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诺斯费拉杜》《最卑贱的人》《柏林,都市交响曲》《大都会》等影片给予了美学以外的社会学视角的解释,虽然有的内容存在概念先行的嫌疑,但其先见性和独特的角度给了我看待电影更多思路,受益良多。12-1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