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村松梢风(1889—1961),日本作家,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多次到中国游历,撰写了近十部有关中国的著作,与中国渊源颇深。代表作有被著名导演沟口健二翻拍成电影的小说《残菊物语》等。《魔都》是其在中国的第一部旅行记,也由此创造了上海的“魔都”意象,如今这一词语几乎已成为上海的代名词。
徐静波,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研究领域为中日文化关系、中日文化比较,专著有《梁实秋——传统的复归》(1992年)《东风从西边吹来——中华文化在日本》(2004年)《日本饮食文化:历史与现实》(2009年)《近代日本文化人与上海1923—1946》(2013年)《和食的飨宴》(2015年)《观知日本》(2016年)《和食: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2017年)等8种,译著有《白河夜船》《蹇蹇录——甲午战争外交秘录》等15种,编著有《日本历史与文化研究》等11种。曾在神户大学、京都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

内容简介

《魔都》是一部编译作品,从日本作家村松梢风所著的多部作品中选择与上海有关的文章汇编而成,主要为作者于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游历见闻。在《魔都》中,村松梢风深入感受了上海的繁华街区、娱乐场所,参观了中国的新式教育机构,与中国进步文人进行了密切来往,游览了杭州、苏州等地的园林风景,其惊讶于国际大都市上海包罗万象的特质,使用了直观、生动的文字来描绘自己在上海的见闻,第一次使用了“魔都”这一意象指称上海,体现了旧上海复杂多样的历史面貌。全书分为四辑,配有插图多幅。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小大
    恐怕没有比“魔都”更适合的词汇来概括1920年代的上海了。这里是国际大都市,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最重要枢纽,拥有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所造就的“魔性”,堪称近代中国的高度浓缩和真实写照。1924年,日本文人村松梢风第一次使用了“魔都”来指称这座城市,描绘了黑白交织的城市面貌,新潮的社会风尚和市民生活,田汉、郭沫若等中国新文学家的风采…… 将近一百年过去了,具有标识性意义的“魔都”已经悄然成为了上海的代名词,拥有全新和丰富的内涵,但有一点承接了从前:象征着挑战与机遇并存、容纳多种文化的上海,拥有着令人向往的魅力。《魔都》是一部见证也是一个引子,可以启发对“魔都”意象追根溯源的思考,以及对中国、上海近代以来发展变化的感悟。03-17
  • benshuier
    20180729 终于知道魔都的由来了07-29
  • athabasca
    感觉更像是游记,部分文字带有偏见,但是客观居多。着重写了1920年代民国上海和周边地区的风土人情,阴暗两面皆有,一窥这座远东大都市的彼时景象。「上海是一个没有昼夜区分的地方。无论夜有多深,都可看到人们在不断地走动,汽车在行驶,黄包车在奔驰。」03-28
  • Mr ζ
    上海剧场的散场是在一点半乃至两点 然后花柳界开始热闹起来.游了西湖之后我才真正认识到中国是建筑之国,写到和赤城阳子的西湖之旅还是别有意味。05-05
  • 大脸
    “魔都”的由来总算是找到了。一个世纪前,像何伟一样的日本作家村松梢风来到上海,见证了多国租界状态下的大上海。魔幻的残存着生命气息。由于租界内适用法律的困难,使得犯罪盛行。乱世之下,作者了解最多的是娱乐、赌博和娼盗,看到了霓虹灯下遍布着污流和残暴,彻夜的舞厅与弄堂里的刺杀,冲突和混乱在上海都容得下,人们也不觉稀奇。连拉黄包车的苦力也活在当下。作者说上海灯火通明却在明亮处透露着阴冷,郊区里稀疏的光线却残存着温暖。魔都上海就在这般阴森的氛围下尽情的释放、歌唱,上瘾了一样地呼吸。末日就要来了。12-28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