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迪特尔·亨利希(Dieter Henrich),1927年生于德国马堡,1946年中学毕业后,他在马堡大学、法兰克福大学学习历史、哲学和社会学。后来,他离开马堡,先后在法兰克福和海德堡跟随伽达默尔学习,并于1950年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马克斯·韦伯科学论的统一性》在出版后就成为韦伯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1952年起,他开始担任伽达默尔的助手,3年后完成了教授资格论文《自身意识与德性》,并开始在海德堡大学任教。此后,他先后获得柏林自由大学、柏林工业大学、波鸿大学、维尔茨堡大学、哥廷根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院校的邀请,亨利希最后选择留在了海德堡大学。他于1965年担任海德堡大学终身教授,1969年起成为国际哲学协会主席团成员,1970年担任国际黑格尔协会主席。他是海德堡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终身客座教授、东京大学客座教授、慕尼黑大学教授、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亚勒大学客座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以及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先后获得图宾根市颁发的荷尔德林奖、斯图加特市黑格尔奖等国际级奖项,有专著三十部以上,堪称当代德国重量级哲学家。
主要著作有《情境中的黑格尔》《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德国唯心论讲稿》《意识中的根据:荷尔德林思想研究(1794-1795)》《念想的进路: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考察与沉思》《自身意识:一种理论的批判性导言》《自身意识与自身规定——语言分析性诠释》《建筑线》《焦点:艺术理论文集》《核和平的伦理学》《思想与自-在:关于主体性的讲座》等。

内容简介

《自身关系》是亨利希的一部重要的论文集,诚如其副标题所言,这些文章均是对德国古典哲学之原理的思考与阐释,有重要研究价值。

《自身关系》文本全部涉及德国古典哲学提出的关于自身关系的种种理论尝试。这些文本也全部意在从这些理论尝试的前提出发重新构建它们,并且不仅仅依赖于那些在古典哲学著作中找到的论据来为它们提供论证。在此,有三种形式的自身关系成为问题:道德意识的自身关系,首先是康德想要由此出发来论证整个伦理学;自身意识,它能够伴随感知和思想,并且隐含地掌控着每一世界定向;在关于什么一般存在着的终极思想中的自身关系。当种种古典哲学理论还将这三种形式的自身关系自身相互带入一个系统的关涉之中时,它们就进入了它们的意向和强度的中心。

《自身关系》文本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能够显示出,深入研究道德性和自身意识理论,直到筹划出新的方法和形成看起来悖谬的概念,这必然会提出哪些问题。第二部分包含了一些分析,这些分析能够澄清古典哲学理论探寻的一些问题的实事内容和不可取消性。在第三部分中,首先是黑格尔理论——形而上学的绝对概念中的自身关系处于这一理论的中心——的概念形式通过可综观的步骤被引导出来,最后是一种筹划,它应该显示出,康德的意识中的自身关系理论以何种方式可以和黑格尔关于存在者整体中的自身关系理论结为一体。

这些文本并非停留在古典理论框架之中,而是想要在本己的和当下的思想的引导下再一次获得,并且重新表述这些理论。但是,它们绝没有完全摆脱由这些理论展开的概念框架,并且绝没有为此而直接转向哲学中的奠基问题。出于同样的理由,集合论、语义学和证明理论中重要的形式自身关涉问题也不予考虑。


迪特尔·亨利希(Dieter Henrich),1927年生于德国马堡,1946年中学毕业后,他在马堡大学、法兰克福大学学习历史、哲学和社会学。后来,他离开马堡,先后在法兰克福和海德堡跟随伽达默尔学习,并于1950年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马克斯·韦伯科学论的统一性》在出版后就成为韦伯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1952年起,他开始担任伽达默尔的助手,3年后完成了教授资格论文《自身意识与德性》,并开始在海德堡大学任教。此后,他先后获得柏林自由大学、柏林工业大学、波鸿大学、维尔茨堡大学、哥廷根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院校的邀请,亨利希最后选择留在了海德堡大学。他于1965年担任海德堡大学终身教授,1969年起成为国际哲学协会主席团成员,1970年担任国际黑格尔协会主席。他是海德堡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终身客座教授、东京大学客座教...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Walt
    为了测评中译而买。质量比我内心及格线低太多,故不建议“看热闹”的外行轻易尝试。而研究者本就不会去看中译,所以这书实用价值不高。其实我在下单前并不知道译者是谁,到手看到封面时就已经不期待了。读过两章后维持原判。我标准放得很低,只求通畅,但这本书让我读到怀疑自己中文阅读水平。真要读的话,只推荐其中“费希特的‘自我’”这一节,基本还是能从译文中把握到亨利希观点的。最后针对此节翻译说几点:1、“原则”(Prinzip)都是“本原”,即“始基”(ἀρχή);2、“活动”(Tätigkeit)实则为“能动性”;3、“决然”(absolut)为“绝对”;4、“受阻”(Anstosß)最好译为“阻碍”或“障碍”,费希特在提到Anstoß或Hemmung时想强调的是名词,而非动词。02-11
  • 陆钓雪de飘飘
    关于人生的真理就像关于星体自然的真理那样,要在对它的韵律变化(Cursus)的洞见之中寻找其轨道,这是一个古老的人性理念。它已经让一些高级宗教产生出它们想要回答的问题。在一种不再需要回应权威的研究的条件下,哲学接纳了这些问题。在能够称为哲学的传统中,这一理念是哲学中一个最重要的动机,始终也是最可能保障它有一个听众的动机。柏拉图的学说“上升至真理必然经过一系列的错误”,就像黑格尔的现象学、克尔恺郭尔的生活道路阶段学说,以及整个生存哲学,甚至某些现代关于还原理论的研究的变体,也都遵循着这一动机。01-26
  • [已注销]
    译笔比较生硬的问题跟Denken und Selbstsein类似吧。不过既然亨利希已经重写了费希特的自我和谢林黑格尔七步这两篇,那就还是等八月的新版吧。。。以及费希特的Anstoβ同时强调了“阻碍/触发”的含义,真的想不到什么好的中文译法。04-19
  • ·冷酷小狗熊
    这个翻译是什么狗* 看得我仿佛自己没学过德国古典哲学08-15
  • (。-`ω´-)
    空间科学(spatial science),量化革命(quantitative revolution),和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纷纷将世界与其中的人当作是客体而非主体。理性的人在一个理性的世界里做出理性的选择这样的思想占统治。思想的生命如何演变应该是有脉络的。虽外行但有这样的书理个思路,还不错02-2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