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張存武,1929年生,筆名海浮子,山東省臨朐縣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畢業,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史、中美關係史、中韓關係史、海外華人史。曾任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1958-1998)、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理事長。著有《光緒三十一年中美工約風潮》、《清韓宗藩貿易》、《清代中韓關係論文集》等書。

内容简介

1929年,作者張存武生於山東臨胊縣的郭家莊子。為了生計,家中織布開染坊、做月餅賣、開油坊軋油,件件都是苦力活,作者則幸運地有機會上私塾、學堂讀書。然而時局動盪,在蘆溝橋事變後,學堂不時因日軍掃蕩告停。1944年湘桂戰事緊急,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介石與盟軍合作,由美軍提供中國軍隊訓練以提高戰力,國民政府號召青年從軍,民間踴躍響應,最後共甄選十二萬多名的青年軍。

當時就讀昌樂中學的作者,堅決響應政府,暗自離家從軍去,成為青年軍「獨立步兵團」第六三一團的一員,自此離開北方的家鄉,輾轉華中、華南、海南,落腳臺灣。

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張存武是1950年最後一批從海南島來台的,然因軍隊縮編,他轉而求學,考取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當時名師濟濟,作者得以親炙臺靜農、勞榦、李濟、凌純聲、薩孟武、廣祿、姚從吾、李宗侗等大師,從此走向學術研究之路。畢業後任職國立歷史博物館,爾後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任研究員,直至退休。

作者以中朝關係史、海外華人史研究享譽學界,並參與發起《思與言》雜誌,創辦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中華民國海外華人協會。任職中研院近史所期間,先後訪問美國哈佛大學、韓國延世大學及日本東京大學,除國內學者外,還與韓國學者黃元九、李龍範、全海宗、金俊燁等人多所交流。

在本書的追憶中,作者細筆刻畫山東老家的風土民情,歷歷在目。那塊土地與人民的遭遇,苦難卻自有真實的生活況味,已嵌入作者生命深處。而來臺後的經歷雖看似平順,卻仍不時令人感受到那個年代緊張氛圍。舉凡韓戰時期慰勞投降的「反共義士」、戒嚴年代因一本研究稿《清末中共反美運動》(後因此更名為《光緒卅一年中美工約風潮》)而與魏廷朝、吳章詮被捕事件牽連、赴美交流時旁觀詹森總統因越戰面對美國的民意壓力等,都是時代巨輪的真切剪影。即使是人生大事,也如當時許多「芋仔番薯」結合一般,面臨來自本省岳家的阻力,最後有賴妻子的堅決,作者才成為幸福的臺南女婿。

透過本書,我們不僅窺見在臺灣這塊土地上,一位「中朝關係史家」是「怎麼煉成的;同時,回顧作者從山東輾轉落腳臺灣這段近百年的生命歷程,宛如也見證了這一世紀來動蕩的大時代寫真。

張存武,1929年生,筆名海浮子,山東省臨朐縣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畢業,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史、中美關係史、中韓關係史、海外華人史。曾任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1958-1998)、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理事長。著有《光緒三十一年中美工約風潮》、《清韓宗藩貿易》、《清代中韓關係論文集》等書。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作者在不同时机下写的回忆录及专题回忆文章,大略整齐编为一册,体例、详略不一,偏重行事,基本涉及到作者的各方面研究,几乎见到了20世纪后半段中韩日美等各国韩国的代表性学者身影,也可见这个圈子之小(p.s.金俊烨背景如此惊人,对台湾大陆乃至欧美韩国研究影响如此之广大深远,印象很深)。从本书来看,作者一生锐意进取,坚持不懈,很难得。在台大历史所读硕期间,二年级仍未定毕业论文题目,在中研院史语所李光涛处,给了丁卯之役的题目,基本从此与韩国研究有了不解之缘,也是再现实又梦幻不过的事。不过,书中未能就作者学术研究成果理路展开剖析,看完觉得还是有些不满足。另外,书中略有文字错讹,如页64“山省東”应为“山東省”,页102“撒退”应为“撤退”,页122“郭寶權”应为“戈寶權”,重印可以修订。05-13
  • 松亭君
    早年岁月和在台学术经历是重头戏,韩国史研究则集中在第五章,尤其是讲到韩国研究学会成立的前前后后,的确筚路蓝缕,充满艰辛。印象比较深的是,作者访韩期间,韩国学者李相殷曾说本国非学院派人士力量强大,民族主义意识高涨,当学院派与其意见不同时,往往容易被扣上卖国的帽子。作者回忆到幼年时家乡山东地区的zg武装严令各村杀狗,这倒是以前从没听说过,也许是为了防止夜间犬吠暴露行踪?另外张老虽流落宝岛,常怀思乡之痛,却也做出了一番事业。而其在青年军时的好友却未能撤退到宝岛,又因为青年军的身份,被迫害挑了二十年大粪。面对大时代,凡人的命运似乎真的难以掌握在自己手中。09-0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