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山崎亮Yamazaki Ryo
生於1973年。社區設計師及景觀設計師。社區設計工作室「studio-L」創立者及法人代表。現任京都造形藝術大學教授兼空間設計學院院長。
以社區設計師活躍於日本的山崎亮,走遍日本全國,舉辦由當地居民解決地區課題的研習會,制定由居民參與的綜合計劃,設計建築和景觀,策劃由市民參與的公園管理等,盼能透過「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的方法,讓空間使用者直接參與設計過程,藉此改善各種空間利用、人口外移、高齡化、空間廢置等傳統空間設計無法顧及的問題。
曾以執行過的企畫獲得「日本Good Design Award」、「Kids Design賞」、「SD Review」、「All right!Nippon 大賞審査委員會長賞」等多項大獎。主要著作有《社區設計》(學藝出版社)、《社區設計的時代》(中公新書)、《論街區的幸福》(NHK出版)。
譯者簡介
莊雅琇
日本法政大學研究所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譯有《保健食品,你真的吃對了嗎?》、《賺錢力:影響你未來二十年的謀生關鍵》、《給10年後不後悔的自己》、《讓業績往上衝的統計式思考術》等。

内容简介


「面對無緣社會,我們不是束手無策。」

22位台灣學者專家聯名推薦

讓我們借鏡日本經驗,共同審思形塑社會的未來樣貌

「不是打造出只讓一百萬人來訪一次的島嶼,而是規畫出能讓一萬人造訪一百次的島嶼。」

──GDA、SD Review、Kids Design等多項社會創新設計大獎得主

──日本社區設計界第一人「山崎亮」

──12年間的軌跡+16個最具代表性的社區設計案+近200張珍貴影像圖表

──帶你看見回歸到「以人為本」的社區設計能發揮的巨大力量

「幾年前花了xxx億稅收建造的xxx,開幕時大張旗鼓,現在卻又成為了另一座『蚊子館』……」

沒有人使用,不論花再多錢,設備、動線、地點再好的空間都是枉然。

小型店家規畫、大型場館的興建、都市更新、老舊街區再生、區域活性化……

不論大小、人數多寡,各種空間、場域的設計,都該從「人」出發。

「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的概念,

即是「不只設計看得見的空間,更要設計看不見的『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出發,

透過舉行工作坊、研討會、實地參訪等方式,

將參與式設計導入各類型空間、社區的規畫營造,

讓空間使用者進入設計過程、培養在地社群,並整合跨領域人才、建立公私部門間的溝通管道……

以各種跳脫傳統思維的方式進行「設計」,

使人際關係更趨緊密,

讓各種「空間」能達到最有效且最長久的利用,發揮最大的價值。

1999年至今,範圍遍及日本全國,

從都市街區、高級住宅到人口外移的偏鄉、島嶼;

再到社區公園、大型森林公園、兒童遊樂場,

以及醫院、百貨公司,甚至水壩、木材加工廠,

還有抽象的「祭典」、「地震避難程序規畫」、「小學生的課後時間」……

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及詳實記錄,

值得建築、都市計畫、社區營造、空間景觀設計、街區再生等相關領域人士、學生,

以及每個追求理想社會的我們參考借鏡。

名人推薦

二十二位台灣各界學者專家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文靜(商周集團執行長)

王志弘(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王耀東(華梵大學建築系講師)

李丁讚(清大社會學研究所教授)

李取中(The Big Issue大誌雜誌總編輯)

林宜珍(財團法人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秘書長)

夏鑄九(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

陳東升(台大社會學系教授)

連振佑(中原大學景觀系專任助理教授)

許毓仁(TEDxTaipei策展人&TED亞洲大使)

黃舒楣(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

黃鼎堯(土溝農村美術館創辦人)

黃聲遠(田中央工作群主持建築師)

黃麗玲(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曾旭正(台南市副市長)

溫肇東(政大科管智財所教授)

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劉可強(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劉克襄(作家)

劉柏宏(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長)

戴伯芬(輔大社會系教授)

龔書章(交大建築研究所所長)

在書中看到的是山崎亮先生十多年來歲月經驗與專業智慧的結晶,具體提供想要或正在從事社區設計的人士,豐富多元的案例與精闢詳細的敘述。但就如同文本最後所言:不可忽視的社群龐大力量與行政職員缺乏行政參與之衝突,也正是台灣所面臨的困頓和轉機。──王耀東(華梵大學建築系講師)

究竟我們的社會需要的是甚麼?而何者又能凌駕於物質、金錢等可見的價值之上,帶給我們更美好的生活呢?本書以平實有趣的文字,描述各種充滿溫暖人心的社會實踐案例,許多是我們立刻可以起而效尤的故事。從事社區總體營造,需要有不輕易放棄的纏人功夫、體貼又誠懇的說服能力,讓讀者了解硬體建設尚需要社區人們的熱情參與,因應民眾的需求而生,進而讓它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才是真正的永續之道。──林宜珍(財團法人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秘書長)

這是一本透過日本經驗學習社區設計與社會設計的精彩作品,選擇的案例非常有故事性,涵蓋的主題多樣豐富。對於讀者來說是友善閱讀的,整體的寫作風格和編排方式就是展現出社會設計的精神,值得大力推薦。──陳東升(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社區設計》文筆平易近人,生動的故事背後有山崎亮對社會如何運作深刻地領悟。「設計」就是解決真實確切的問題的過程與方法,十六個案例直指「社區設計」是透過社群網絡串連、合縱連橫、存異求群地解決社區中各種課題,取代了專業分門分科、將社區去異求同的老路子,活靈活現勾勒了社區、環境、景觀、建築如何再現社群及其Networking。這本書為台灣過去已累積多年經驗之「社區總體營造」提供了進階、躍昇的柴火,值得跨界閱讀咀嚼!──連振佑(中原大學景觀系專任助理教授)

什麼是「設計」?作者山崎亮相信最重要的是「透過設計的力量凝聚社群」,尤其在這逐漸無緣的社會中。這一點說得簡潔,實踐起來卻不容易,需要認識思考的持續檢討,更要「慢慢磨」的社群經營。很高興有這一本書,集結了精彩有趣的實踐案例,經驗中有青年專業團隊的誠懇反省,讓我們看見「設計」的關鍵不在於風格姿態,而是締結關係的社會關懷,去締結人、城鄉、生態系統之間的良善關係。──黃舒楣(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

不只設計看得見的空間,更要設計看不見的「人與人之間的聯結」。如果你厭倦圖桌前的日以繼夜,如果你關心著空間背後的人群,這本書提供了豐富的線索,接下來請您起身走進人群,因為答案必須自己找尋。──黃鼎堯(土溝農村美術館創辦人)

山崎亮的社區設計實為「社會設計」,其目的不在於空間設計本身,而是透過參與過程,將使用者轉化為積極的「社群」,讓他們著手於空間規畫、經營管理、活動設計、甚至地方產業活化、永續發展等方案。因此社區設計有引動想像、開展對話、凝聚力量、發展潛能等社會目的。山崎亮的十六個案例有如日本各類型空間矛盾的處方籤,它反映了深刻的社會課題,但也樂觀地提出「社群」做為關鍵答案。──黃麗玲(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對任何一個社會而言,談論社區營造的書永遠都不嫌多!台灣亦然。社區營造鼓勵居民參與,因著居民參與,也讓許多專業變得更不一樣。社區空間設計就是最好的例子。社區空間改造有賴空間專業者(建築師、景觀設計師等)協助,但專業者如果未能改變心態,大多數都會在社區鎩羽而歸。二十五年前我們成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時,就一再提倡參與式設計,也累積了一些經驗,可惜並未有人加以整理出版,日本的經驗反而先漂洋過來了。本書的確是專業者、社造幹部以及政策執行者最好的參考。期望它除了豐富我們的視野之外,也可激發台灣更多案例,終有一日也出版台灣的社區設計!──曾旭正(台南市副市長)

在一次創意城鄉的研討會中,有人爭辯城鄉本身不會有「創意」,只有「人」才會有創意。當有人說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時,你的畫面是什麼?宜居城市、可愛的城市,我們想到的畫面是什麼?我覺得應是居民的笑容。我非常同意作者的副標題「要設計人與人而不是硬體的建設的聯結」,問題不在空間設計的尺寸,而是人與人的實體及心理距離,會創造出多少笑容?本書想傳播的理念和這些想法不謀而合,值得大家品味。──溫肇東(政大科管智財所教授)

境化,透過與環境的對話,讓人從環境中,得到生命的養分,是社區設計的境界。如何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在參與的過程,增強人與環境的互動,引發認同、愛惜的情愫,如此的空間會形成一股無形的正能量,令人喜愛,也會吸引更多人的付出。這種結合有形與無形的社區設計,是提升生活品質與推動社區治理的重要方法,在作者的經驗中,見證了這個觀點。──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未來將是以使用者趨向的世代,而山崎亮看到了這個可以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社區設計(在台灣稱為參與式設計)。城市緊縮帶來的挑戰,如何突破藍圖式規劃思維,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納入時間面向的設計,這是最難的,而山崎亮做到了。社區營造在台灣受到政治經濟的影響,許多空間環境仍百廢待舉。各地方建設應使「行政參與」趕緊跟上「居民參與」的腳步,以「社區設計」方法重新定位地方發展。相信本書是所有企求革新的空間專業相關領域工作者期盼的解答。──劉柏宏(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長)

從聆聽民眾心聲開始,設計者化身孩子王,從遊戲中建造人性互動公園,在田野中尋找善用公共空間的人,組織醫院園藝治療、帶領島境探訪,重建人、生活、環境、產業的社區網絡,化解水庫、高層住宅爭端,綠化市民百貨公司、再生木材加工廠。景觀建築師山崎亮分享了社區設計如何牽起人際牽繫,對抗無血緣、無地緣社會的疏離孤獨,活絡人口凋零的偏鄉、療癒網路成癮的城市,是所有關心臺灣高齡化、少子女化社會者都值得閱讀的一本書。──戴伯芬(輔大社會系教授)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白色的蓝
    “设计的英语是『design』,它的语源众说纷纭,而对我来说,所谓『de-sign』,是从讯息(sign)之中提炼精髓(de),圆满解决根本问题的一种行为。”//“不是打造出只让一百万人来访一次的岛屿,而是规划出能让一万人造访一百次的岛屿”12-22
  • 猫二霸
    社区设计根本上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这是“设计”最闪光之处:在打造出好看好用的产品同时,解决了人之所急的问题,促使社会发展更趋近良性循环。也许我们的国土还没达到如此水平的有利于社区营造的环境,但也是大势所趋了。如果能将“游戏”纳入社区设计的愿景,招募人才和催生方案的效果会更好吧?05-10
  • 发条坦克
    日本针对无缘社会所响应的社群、社区、社团的软体多于硬体的众力运营,地气而富有审美。不得不思索毫无NGO、NPO、CSR作为的我们,浅薄于互联网商业的变现手段,如何想象公民空间。07-16
  • Bobikaite
    设计人与人之间的联结,硬体之外重视软体。放眼国内,这样的方式几乎还没有人实践吧?不过,国内怎么可能允许有“社群”呢。 03-25
  • Disappeared J.
    跳出设计的思维,进入管理模式也是国内今后的议题。08-0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