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E.H.贡布里希爵士教授(Professor Sir Ernst Gombrich,1909—2001),出生于维也纳,1936年成为伦敦大学瓦尔堡研究院职员,1959年起担任瓦尔堡研究院院长和伦敦大学古典传统史教授,直至1976年退休。他拥有英国和美国的多个客座教授职位,是多个学院与学术学会的成员,曾荣获多枚勋章与荣誉学位。他对西方艺术史研究所做的贡献在国际上获得一致认可,1975年荣获伊拉斯谟奖,1977年荣获斯图加特市黑格尔奖,1985年荣获巴尔赞奖。其主要学术著作有《艺术的故事》《艺术与错觉》《秩序感》和《偏爱原始性》等,重要文集有《木马沉思录》《规范与形式》《象征的图像》《阿佩莱斯的遗产》《理想与偶像》《图像与眼睛》《敬献集》和《图像的用途》等。李本正,1947年出生,现为《天津美术学院学报》副编审。曾参与翻译贡布里希的《艺术与错觉》《文艺复兴——西方艺术的伟大时代》,里克特的《希腊艺术手册》,卡尔•波普尔的《通过知识获得解放》《走向知识的进化论》《开放的宇宙》,范景中主编的《美术史的形状I:从瓦萨里到20世纪20年代》,以及卡罗琳•冯•艾克、爱德华•温斯特编的《视觉的探讨》等多部名家名著。

内容简介

阿比·瓦尔堡是二十世纪卓越的美术史家和文化史家。《瓦尔堡思想传记》是瓦尔堡研究院前院长贡布里希教授(1909—2001)在对瓦尔堡文献进行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写就的一部历史学家视角的艺术史家思想传记。作者熟谙瓦尔堡学术成长所依赖的文化背景,精通瓦尔堡研究的文艺复兴问题,擅长心理分析,他在书中实现了两位美术史巨人跨越时空的对话,对古典传统的双重性做了演绎,生动而全面地展示了这位艺术史上关键人物的学术生涯和学术思想。

E.H.贡布里希爵士教授(Professor Sir Ernst Gombrich,1909—2001),出生于维也纳,1936年成为伦敦大学瓦尔堡研究院职员,1959年起担任瓦尔堡研究院院长和伦敦大学古典传统史教授,直至1976年退休。他拥有英国和美国的多个客座教授职位,是多个学院与学术学会的成员,曾荣获多枚勋章与荣誉学位。他对西方艺术史研究所做的贡献在国际上获得一致认可,1975年荣获伊拉斯谟奖,1977年荣获斯图加特市黑格尔奖,1985年荣获巴尔赞奖。其主要学术著作有《艺术的故事》《艺术与错觉》《秩序感》和《偏爱原始性》等,重要文集有《木马沉思录》《规范与形式》《象征的图像》《阿佩莱斯的遗产》《理想与偶像》《图像与眼睛》《敬献集》和《图像的用途》等。

李本正,1947年出生,现为《天津美术学院学报》副编审。曾参与翻译贡布里希的《艺术与错觉》《文...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文化恐怖分子
    图像时代的到来让瓦尔堡变得炙手可热,然而伟大的艺术作品究竟伟大在何处?至少不仅仅是图像及其背后所承载的东西,尤其对于一代代艺术家而言。然而,在今天伴随屏幕化观看一统世界,艺术作品越来越不可阻挡地被压平为数字图像,在这样的观看下,失去灵晕的不仅是复制品,也是原作。总之,瓦尔堡当然很重要,但不是唯一,如今图像学的各种变体,如博物学、跨文化等等大行其道,不过讲故事未必真就能拓宽和加深我们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最后吐槽一句,翻译并不出色,如果6年只是这样的水准,只能说大陆艺术史界的水准普遍过低了06-12
  • 大致了解了一下。贡布里希还是捍卫自己。替格特鲁格·宾惋惜。03-21
  • 灵魂水
    贡布里希的叙述与瓦尔堡保持了一定距离,许多引言则与瓦尔堡更贴近,扎克斯尔讲述的图书馆历史让人感动唏嘘。瓦尔堡学术生涯的魅力在斗争之不懈(伴随着种种忧苦),在方法之独异(学术的个人性与公共性),在想象之延展……09-29
  • Chai
    “他把他的严格的道德主义带入学术领域,凡是在他怀疑它存在之处,都反对学术生活中的新闻式写作手法和追求轰动效应。在这方面,他的严格标准也使他在同时代人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高大,他们钦佩他治学的严谨。瓦尔堡最大的特点莫过于这种道德良心和学术良心的结合。但是显然这两者有时背道而驰。学者力图严谨细致地描述历史事实,而布道者渴望把这些事实用作启示的一部分。结果常常是不知所措。” p. 21-22瓦尔堡的品质现在看来实在珍贵,因为现在随处可见不经考证、对于艺术的博人眼球的解读。贡布里希的话语也可以用来解释这一现象,即道德良心和学术良心的背道而驰。01-2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