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田晓菲,哈佛大学东亚系中国文学教授,《早期中古中国》(Early Medieval China)杂志主编。著有《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神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的行旅写作》《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秋水堂论金瓶梅》《“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影子与水文:秋水堂自选集》等。英文译著包括《微虫世界:一部太平天国回忆录》《颜之推集》。参与撰写《剑桥中国文学史》《牛津中国现代文学手册》,参与主编并撰写《牛津中国古典文学手册(公元前1000-公元900年)》。曾担任哈佛大学东亚地域研究院主任,获哈佛大学卡波特奖、哈佛大学文理研究学院门德尔松优秀导师奖、美国学术团体协会孟旦百年中国艺术人文研究课题奖。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文学是田晓菲的切入点,在这《赤壁之戟》里,田晓菲讨论了三国的重要意象——建安七子、铜雀台、赤壁——在整个文学史中的嬗变。但文学或不是她要讨论的主题,田晓菲作品的一贯特色是揭露文学作品中隐藏的时代讯息,且绝大多数是我们从正统文学文化解读中看不到的。而对中国文学与文化传统来说,三国与建安时期正具有着双重意义,用田晓菲的话来说:“其文字书写奠定了古典诗歌与文学批评的根基,其人物事件则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然而,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整齐的割裂,这一割裂显示了雅、俗文学传统的不自然的隔离,也显示了现代的文学研究领域内部存在的自我强加的隔离。”

【内容简介】

“三国想象”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构建,就连“建安”本身也是后来形成的概念。早在三世纪后期,人们就已经带着怀旧的向往阅读建安时代的作品了。在后世浪漫化的三国叙述中,建安的意象,以其饮酒宴游、英雄气概、文采风流和男...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文禾斗
    前半本四星,后半本三星,第二章最精彩,后两章怀疑是凑数的。05-19
  • 春秋
    比较失望的一本书。首章分析文学史中的“建安”,强调后世对“建安”的回溯与重构,收获很大。之后几章以文本分析为主,多是具体诗词的解析,套路化明显,读起来很像高中语文的诗词赏析。作者虽然指出了意象表达上的变化,但往往浅尝辄止,有些无趣。而且,为什么作者总是在诗词的具体分析之后,生硬地插入一些社会学家的观点?这种佐证方式颇有本科论文的美感。04-12
  • 一灯续日月
    田是很有才气的学者,所以很多时候不需要什么主题,仅是单纯的文本细读就足够精彩,但这样散碎的解读也会造成文章整体的失败,才气害了文气。第一章的主题有意思,但如蜻蜓点水,前两章的题目太大,内容撑不起题目。后三章从陆机陆云,到铜雀台,到赤壁,再一路写到三国同人,勾勒出一个在时间中连续的三国想象的转变,但这种想象的题目又太过普通,没什么新意。其实田这种文本细读的作品,如果没有思路,完全没必要写成长文。像她自己的金瓶梅,或者唐诗选注、宋诗选注那样,出一个单纯文本细读选注,反而更精彩。05-10
  • 欢乐分裂
    3.5;「三国」与「建安」在作者个人视野中被重构的过程,三部分的联结仍较零散,但较《神游》好些。最喜第一部,细择文本以复现(曹丕)对文学建安的想象和重塑,达成文学和政治双重意义的「建安」,以文集构造一个被黑暗包裹的浪漫化时代(感伤也是政治姿态)——“作为政治年代的终结,恰好是文学时代的诞生。”从物质享受转向精神文化的酒宴场合,也是明确阶级划分的社会机构;书信和赠礼是物质和象征意义的交换,窥见丰富的人际网络和权力运作路线。第二部「铜雀」着重写陆机对乐府的改写和塑造,同为《登台赋》,陆/曹对比可见视域的微广之别,巩固曹魏的浪漫书写,“形成三国浪漫化的滥觞”;铜雀台诗歌的兴衰可见后人对建安态度的转变,铜雀台逐步碎片化——从台到瓦到砚。第三部「赤壁」在古今语境中的文化象征功能之流变。08-07
  • 曼仔
    切入视角是典型而熟悉的田晓菲,第一部写建安文学的经典化,最佳,第二部写铜雀台的意象在文学史上流变(从哀婉到讽喻),次之,第三部写赤壁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古今文化语境里的变迁,则稍弱一些,余论讲到三国主题的同人创作,可以写得更深。看田晓菲的书,会常常想起福柯那句,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她非常注重一个概念/意象是如何生成、如何被经典化、又如何被去经典化、在不同时代与不同语境里如何被解读。这似乎也是海外汉学(尤其是哈佛/哥大这批东亚学者们)共用的一个观看文本的角度。02-1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